27岁乙肝姑娘,这件事不在意,竟查出肝癌
前几天,我接诊了一位来自山东菏泽的年轻女性患者,年仅27岁,长期在工厂务工,春节期间也未回家。近期,她体重急剧下降,同事也反映她精神状态不佳,面色泛黄,建议她进行检查。然而,她并未在意,认为只需调整饮食,稍作休息便能恢复。遗憾的是,症状非但未减轻,反而愈发严重,右腹部出现抽痛感,这才迫使她来到医院就诊。 检查结果出来后,她深感懊悔。转氨酶高达近300,肝功能异常,B超显示肝内存在实质性占位,进一步增强CT更确诊为肝癌,且已转移至胃部。得知这一消息,她痛哭失声。在问诊中,我了解到她家族有乙肝病史,而她本人也是乙肝携带者,但从未给予足够重视,既未服药也未接受治疗。由于工作原因,她经常上夜班,即使身体出现不适,也总是选择忍耐。未曾想,这一忽视竟让她陷入了如此困境。 事实上,许多肝病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时才考虑就医,这往往导致病情已发展至肝硬化或肝癌阶段,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我作为医生在此郑重提醒:肝病患者务必定期进行复查,切勿等到症状显著时才寻求医疗帮助,以免病情恶化至无法挽回的地步。
01为何我国肝癌患者逐年增多?
尽管近年来全球肝癌发生的比例有所下降,但2020年全球仍有90.6万新发病例,其中中国肝癌患者数量依然居高不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在中国,乙肝是肝癌发病的主要病因,据统计,约80%的肝癌患者都有乙肝背景。这一数据凸显了乙肝病毒与肝癌之间的密切联系。
研究已证实,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感染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其中50%至80%的肝癌病例是由持续感染乙肝病毒所导致。除了肝炎病毒的长期侵袭,其他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也可能加速肝脏的硬化过程,进而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因此,为了降低肝癌的发病率,我们需要加强对乙肝等肝炎病毒的防控,同时改善生活习惯和保护环境,共同守护肝脏健康。
肝癌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其发病往往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02以下是六大可能将人们推向肝癌的不良习惯,应予以高度警惕
1.长期熬夜:
肝脏在夜晚,尤其是晚上10点到凌晨2点,处于自我修复和排毒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熬夜,会打断肝脏的修复过程,长期如此会导致肝脏解毒功能减弱,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
熬夜导致的激素水平波动还会直接影响肝脏对脂肪的代谢,使脂肪容易堆积在肝脏内,进而形成脂肪肝。更严重的,熬夜与肝癌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2.过量饮酒:
酒精是肝脏健康的“公敌”。酒精进入体内后,约90%会通过肝脏代谢,转化为乙醛,进而引发肝炎、肝硬化等严重问题。
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导致肝脏脂肪的过度沉积,酒精性脂肪肝往往成为酒精性肝病的“前奏”。
3.高脂高糖饮食:
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会让肝脏承担更多的负担。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如今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肝脏疾病的重要成因之一。
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会直接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在肝脏内积聚。当肝脏无法正常代谢这些脂肪时,就会形成脂肪肝,若得不到有效治疗,最终可能引发肝硬化甚至肝癌。
4.久坐不动:
缺乏运动的情况下,脂肪容易在肝脏内积聚,进而形成脂肪肝。肝脏是调节脂肪代谢的关键器官,缺乏运动会使得脂肪的代谢效率降低,导致更多的脂肪在肝脏内堆积。
5.药物滥用: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长期或过量使用某些药物(如解热镇痛药中的对乙酰氨基酚)会对肝脏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肝细胞受损。
6.不良情绪:
“怒伤肝”是中医的说法,生气、焦虑等不良情绪都有可能对肝脏健康形成不良影响。长期的不良情绪可能导致细胞出现突变,从而引发癌症风险。
为了预防肝癌,人们应警惕并改正上述不良习惯。同时,建议定期进行肝脏检查,如肝脏超声、甲胎蛋白AFP等,以便早期发现肝癌并进行治疗。特别是肝癌高危人群,如乙肝或丙肝感染者、过度饮酒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等,更应重视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