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军政双优、性格随和,很多人都对他佩服不已。不单单是后人,跟陈赓同时代的一些老革命对他也很敬佩。
尤其是他自带的运气光环,让人羡慕道:陈赓简直就是神人,谁跟他沾上了,就是一个将军。
这话虽然有一定玩笑意味,但也不算说错,跟他“沾亲带故”的将军还真有几个,有一个给他家放牛的人如果不牺牲,大概率也是将军,真的神奇!
妹夫谭政
陈赓和谭政关系特别亲密,两家都是湘乡当地的名门,三代世交,谭政18岁时娶了陈赓15岁的妹妹陈秋葵,属于亲上加亲。谭政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也是受了陈赓的影响。
1927年,已是北伐军营长的陈赓,写信给家里报平安,并鼓励谭政也加入到浪潮中来。此时的谭政是小学教员,很早就接触过《新青年》等进步书籍,思想也非常前卫。
本来他一直在犹豫,是陈赓的信让他下定决心。于是,在同年的秋收起义中,谭政就已是革命队伍的一员。
在了上井冈山上后,谭政担任过毛主席的秘书,很快就表现出过人的政工能力,因而屡得提拔。
他在土地革命曾是师政委,抗日战争曾是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曾是四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职务一直很高。
论成绩,谭政也极为突出,人民军队很多重要的条令他都参与制定,也刊发过许多影响深远的文章,一些指导思想甚至延续至今。
最直观的还有挺进东北初期,当时罗荣桓因肾病前往苏联治疗,东北的政治工作基本是谭政在负责,在他的努力下,各部队磨合得很好,迅速投入到新的战争中。
等罗荣桓回来主持大局,谭政转而负责东北的土改、剿匪、二线兵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部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这是革命胜利的重要基础。
虽然谭政不像陈赓那样在战场上驰骋,但贡献同样不可或缺。因此在1955年,谭政被授予大将军衔,是大将里的政工代表。
连襟陈锡联
陈赓和陈锡联早在红四方面军中就已相熟,抗战时期他们又一起在中央党校学习,一来二去成了“铁哥们”,在延安留下很多趣事,比如陈赓“坑”陈锡联推车。
当时中央要维修机场,由于缺乏机械,只能是发动学员。陈赓和陈锡联被分到拉土垫地的任务,两人每天推着一辆独轮车从学校出发,干完活后再推车回去,累得满身是汗。
陈赓点子一上来,找到陈锡联说:一辆车两个人推太浪费,为了在路上节省体力,去工地的时候我推着你,回来的时候你推着我,这样我们都能休息,你看怎么样?
陈锡联心想,路程是一样的,很公平,就答应了。但还没过几天,陈锡联就大呼上当,因为去时大家都有体力,陈赓推陈锡联不会有什么感觉。
但傍晚返回时,干了一天的活,已经很累了,陈锡联还要推着陈赓,那完全不一样。为此陈锡联还跟大家诉苦说:“以后都要离陈赓远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他给耍了!”
当然,这只是陈赓机灵的性格使然,他对陈锡联还是很好的,连老婆都是他给介绍的。
1949年9月,陈锡联率二野第三兵团进军大西南时在武汉短暂停留休整,某天陈赓带着一名女子走进陈锡联办公室,开门见山说:看看,漂亮不?
陈赓本来只是打着撮合的想法,没想到那两人直接一见钟情,没多久就结婚了。而那名女子叫王璇梅,是陈赓已故妻子王根英的妹妹。这一介绍,两陈变为连襟。
陈锡联是著名的“小钢炮”,夜袭阳明堡让他一举在全军闻名,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兵团司令员,级别和战绩都足够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牧童卢冬生
卢冬生7岁时由于家庭贫困,无奈去帮陈家放牛,就这样,他与年长自己5岁的陈赓相识。
虽然两人身份相差悬殊,但陈赓丝毫没有在意,经常会带着卢冬生玩耍,读书时也让卢冬生在一旁陪同。在陈赓的照顾下,卢冬生得以识字习文。
后来陈赓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进入湘军当兵,这敢于反抗命运的勇气,在卢冬生心里栽下种子,1925年,卢冬生也投入湘军唐生智部第四师。不过此时陈赓已经南下,两人暂时没能相见。
1926年6月,卢冬生所部接受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随即也参与北伐。光复武汉后,卢冬生与陈赓意外相遇了,故人相见,又同在一个阵营,两人自然万分高兴。
此时的陈赓已是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申请之后,卢冬生调到他身边出任副官,一直到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卢冬生都陪伴在陈赓左右,还陪他辗转香港、上海治疗腿伤。
因为陈赓的伤势需要休养一段时间,他不愿卢冬生在自己身边赋闲。恰好这时贺龙、周逸群要返回湘鄂西开辟根据地,卢冬生就接下了护送任务。
离别时陈赓动了感情,希望卢冬生能闯出一片天,也希望两人能再相见。
卢冬生的能力也很不错,很长一段时间都贴身护卫着贺龙,桑植起义后,卢冬生历任红二军团警卫营营长、第7师20团团长、湘鄂西独立师政委等职。
洪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后,他在与主力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率部坚持斗争,转战一段时间再与贺龙红三师会合时,他的部队非但没减员,反而扩充了不少。这让大家都很诧异也很欣喜。
后来卢冬生率部随主力长征并成功抵达陕北。本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卢冬生被委任为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级别跟陈赓一样。
但那时中央有领导批评红二方面军存在“军阀主义”,卢冬生被批得很厉害,因此他没到358旅赴任,就进入抗大学习。
长征时卢冬生腿部受过很严重的伤,中央见他迟迟未能痊愈,又安排去往苏联治疗,这一去就直到1945年9月才回国。
组织对他还是很器重,一回国就委以哈尔滨卫戍司令员重任,后来还出任过松江军区司令员。
但是那时苏联红军在驻扎在东北,卢冬生有次出行见到苏军抢劫,用俄语喝止,对方担心他会去告状,就趁他不注意打了黑枪,卢冬生牺牲时年仅37岁。
如果他能活到1955年参与授衔,他有很大概率代表红二方面军被授大将,这点可以用许光达做比较。
许光达能成为大将,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素就是红二方面军,作为三大主力质疑,红二必须要有元帅和大将的代表。在1955年这个时间节点,看来看去大将只能是许光达。
红二方面军的根源在红二军团,所以红六军团的萧克、王震等人不具备代表性。但红二军团因为夏曦的疯狂“肃反”元气大伤,段德昌、万涛、孙德清等高级干部被错杀,最严峻时整个湘鄂西根据地只剩下四个党员:贺龙、夏曦、关向应、卢冬生。
这导致1955年要在原红二军团干部中,找一个各时期都在军队重要岗位上的人出来都难,许光达都算比较勉强。他1932年去苏联治病,躲过夏曦的屠杀,直到1937年11月才回国。
抗战时期他主要在后方,担任过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兼晋绥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担任一野第二兵团司令员,52年定级是正兵团级。
正常来讲,这是上将的履历,包括许光达自己写信给中央都说:“我许光达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
但没办法啊,红二军团被夏曦肃得太厉害,实在没高级干部了,许光达起码担任过红八师师长,职务起码能够得上,所以只能是他了。
这么一看,卢冬生如果能活到1955年,他是湘鄂西的创始人之一、幸存的党员之一、八路军首任旅长之一(虽未到任,但有职务),那他就比许光达更有代表性,说不定能成为大将。
当然,没发生的一切,都只能是设想了。只可惜卢冬生牺牲得太冤。
长工许克祥
陈赓家里还有一个将军,不过是国民党那边的将军,名叫许克祥。此人早年在陈家做长工,陈赓父亲见他做事果敢有魄力,就提携推荐他进入湖南讲武堂。
后来许克祥真在军队中闯出点名堂,只是方向不太对。1927年5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35军第33团团长的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大肆屠杀进步人士,此后他多次跟共产党作对,一直升至国军中将副军长。
只是对于蒋介石来说,他再卖力也只是杂牌,所以最终还是被赋闲。1949年国军败退之际他逃往澳门,1953年去到台湾,直至64年病逝。
当然,许克祥也还是有一些贡献,陈赓经常用他做反面教材:“党一直以来就强调如今的表现,要说出身不好,我家也是大地主啊,我不也干了几十年革命吗?
我家还有个长工叫许克祥,马日事变的时候杀了我们那么多共产党人,他也是贫农出身啊,所以关键的是看你选择走什么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