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毛主席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起义部队主力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下辖三个团,总兵力5000余人,卢德铭任总指挥。当时的具体部署为:第1团攻取平江,第2团攻取萍乡、醴陵,第3团攻取浏阳;尔后各团齐向长沙推进,在各县农民武装起义和长沙工人武装起义的配合下夺取长沙。
起义爆发后,三个团按之前的部署向预定目标发起了进攻。但由于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再加上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也比较差,火力不足,因此三个团在和敌人激战中都遭受了不小的损失,5000人的部队仅剩下了1500多人。此时如果再按照之前的计划继续进攻长沙的话,很有可能全军覆没。但如果不进攻长沙的话,起义部队又该到哪里去呢?
为此毛主席特意于9月19日这一天在文家市的一所学校里召开了前委会议,讨论部队今后的行动方向。他认为如果继续进攻长沙,等于拿鸡蛋碰石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最终毛主席主张放弃进攻长沙,队伍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罗霄山脉前进,当红色“山大王”。毛主席话音刚落,余洒度和三团团长苏先骏就站出来拼命反对,主张继续进攻长沙。苏先骏更是阴阳怪气地说:“革命了半天,却革到山上做‘山大王’,这叫什么革命?”
毛主席听后并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解释说:“我们要当的这个山大王,不是绿林好汉那种山大王,而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的山大王,是武装割据的山大王。从历史上看,山大王是很少被消灭掉的。我们上山,把部队引向敌人不注意的地方去发展、去壮大,胜利才有希望。”此时起义军总指挥卢德铭坚决站在了毛主席这一边,认为当前向罗霄山脉撤退才是最好的选择。
卢德铭有很高的威望,众人见他赞同毛主席的主张,不少人也纷纷举手同意。之后部队开始向罗霄山脉进军,途中遭到敌军的堵截,卢德铭在指挥战斗时英勇牺牲。经过一番苦战后,起义部队终于摆脱了敌人,来到三湾的时候,已经不足一千人了。毛主席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部队编成了一个团,并率部上了井冈山,开始了武装割据的道路。余洒度和苏先骏对革命前途失去信心,三湾改编后不久就投靠了国民党。
28年后,我军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授衔,一共产生了一千多名开国将帅。其中有一位元帅一位大将和五位上将从秋收起义时就跟着毛主席,那么他们都是谁?当时又担任什么职务呢?从秋收起义中走出的元帅是罗荣桓。罗荣桓是湖南衡山人,在中山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了共产党,不久后被组织上派往鄂南从事农运工作。秋收起义爆发时,他在师属特务连担任党代表。
三湾改编后,罗荣桓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后来又来到了中央苏区,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担任过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和第八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荣桓出任115师政治部主任。1939年春季的时候,为了支援山东纵队,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一起率领115师师部和部分主力来到山东作战。当时山东八路军有好几个山头,互不统属,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
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敌人,毛主席派徐向前来到山东,担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统一指挥115师和山东纵队作战。但徐向前在山东的时间并不长,他返回延安后,山东八路军又失去了掌舵人。当时朱瑞、陈光、黎玉和罗荣桓都是候选人之一,最终毛主席经过综合考虑后选中了罗荣桓,并把陈光和朱瑞调回了延安。之后在罗荣桓的领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山东抗日根据地派出了数万主力挺进东北,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的主要组成部分,余下的部队在不久后又组成了山东野战军。罗荣桓对解放战争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解放战争期间,罗荣桓担任过东野和四野的政委,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总政主任兼干部部部长,主持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大授衔,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从秋收起义中走出来的大将是谭政。谭政是湖南湘乡人,早年时期曾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担任过营部书记。秋收起义爆发时,他的职务是第一师第一团团部书记。三湾改编后,谭政也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担任过红四军前委秘书。来到中央苏区后,担任过军政治部主任和师政治部主任并跟随部队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谭政担任过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副政委等职。
抗战胜利后,谭政跟随部队进入东北,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东野政治部主任和四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谭政出任国防部副部长,1954年冬季,又担任了总政第一副主任。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谭政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值得一提的是,谭政的第一任妻子正是陈赓的妹妹,他当年参军,也是陈赓的建议,大授衔的时候,二人都成了大将。
从秋收起义中走出来的五位上将分别是张宗逊、陈伯钧、宋任穷、陈士榘和黄永胜。当时张宗逊的职务是一团二营第6连的党代表;陈伯钧的职务是三团三营第6连一排的排长;宋任穷的职务是浏阳县农军的党代表;陈士榘和黄永胜当时都还是普通的战士。除此之外,秋收起义还走出了包括谭希林、郭鹏、杨梅生和谭冠三在内的八名中将。开国少将当中,也有5人来自秋收起义的部队,他们分别是王耀南、龙开富、李贞、杨世明和余光文。其中李贞还是唯一的一名开国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