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你说人这一辈子,怎么就这么难猜呢?"三姨端着保温杯,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轻声问道。母亲放下手中的毛线,看着三姨略显憔悴的脸庞,轻轻叹了口气。

01

我叫李丰敏,今年二十二岁,刚从省城大学毕业没多久。说起我们家的故事,还得从二十四年前说起。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但这个故事,我从小就听母亲讲了无数遍。

那是1996年的春天,我们县城还保留着浓厚的老城气息。一条老街贯穿南北,街道两旁是低矮的楼房,每天早上都会响起各种小贩的叫卖声。

我父亲李建军在县城最大的机械厂工作,那时他才二十四岁,是厂里有名的技术能手。车间主任老张经常夸他:"小李啊,你这手艺,比我干了二十年的都强!"

父亲年轻的时候,长得高高大大的,皮肤黝黑,一口白牙特别显眼。每次笑起来,眼睛都会眯成一条缝。他不仅手艺好,人也热心,经常帮同事修理一些小东西,从来不收钱。

我三姨周丽华是我外公的掌上明珠,比父亲小两岁。她长得漂亮,性格开朗,在县城百货大楼当售货员,是柜台上最靓丽的风景。

那时候,我外公周德海和我爷爷是多年的老友。两家人常来常往,长辈们早就看好了父亲和三姨这一对。在他们眼里,父亲虽然出身普通,但为人踏实,有手艺,前途一片光明。

三姨对父亲也是很有好感的。每次父亲来我外公家,她总会偷偷往父亲碗里夹菜。那时候的父亲,眼里都是光,脸上总挂着笑。

"建军这孩子不错,"我外公常跟人说,"老实本分,有出息。再过两年,准能当上车间主任。"



就在两家准备订婚的时候,意外发生了。那是个平常的下午,车间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响。等人们反应过来时,父亲已经被压在了机器下面。

那次事故,差点要了父亲的命。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他的左腿落下了残疾,再也不能在车间工作了。

消息传到三姨耳朵里的时候,她正在给自己挑选结婚礼服。

三姨站在镜子前,手里还拿着那件红色的旗袍。她愣了好久,最后把旗袍放回了架子上。

那天晚上,三姨跟外公摊牌了。

"爸,我不能嫁给建军了。"三姨坐在外公的小书房里,声音很轻,但语气坚定。

外公手里的烟差点掉在地上:"丽华,你说什么?"

"爸,你也知道,建军现在这样,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三姨低着头说,"他连车间都上不了班了,我们结婚后住哪儿?吃什么?"

"丽华!"外公重重地把烟摁在烟灰缸里,"你这是什么话?建军这孩子就是因为工作才受的伤,你现在要悔婚?"

"爸,我也是为了我自己的将来考虑啊。"三姨抬起头,眼圈有些红,"我不想过苦日子。"

"那李家那边,咱们怎么交代?"外公站起来在屋里踱步,"这事要是传出去,咱们周家的脸面往哪搁?"

三姨沉默了。

02

就在这时,我母亲周玉芹推门进来了。母亲比三姨大两岁,在县城小学教书。她性格温柔,说话轻声细语的,从小就最懂事。

"爸,我去跟建军说吧。"母亲轻声说。

外公和三姨都愣住了。

"玉芹,你这是什么意思?"外公问。

"如果三妹不愿意嫁,那让我嫁给建军吧。"母亲说这话的时候,眼睛看着地面,"他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能照顾他的人。"

三姨一下子站了起来:"姐,你疯了?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母亲抬起头,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我知道。建军是个好人,虽然现在受了伤,但他肯定会好起来的。"

外公看着母亲,眼睛湿润了:"玉芹啊,爸不能让你这么委屈。"

"爸,我不委屈。"母亲说,"这样对大家都好。"

就这样,母亲嫁给了父亲。



婚礼是在一个阴天举行的。母亲穿着一件普通的红色连衣裙,那是外婆专门去镇上买的布,连夜赶制出来的。连衣裙虽然样式简单,但被母亲穿得很大方。她坐在装饰着红绸缎的三轮车上,绸缎是邻居家借来的,上面还带着浆洗的痕迹。

父亲穿着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拄着医院发的木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在三轮车旁边。他的左腿还打着石膏,走路时脸上却看不出一丝痛苦的表情,反而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玉芹,慢点走,"父亲不时叮嘱推三轮车的师傅,"路不太平。"

母亲总是回头看着父亲:"建军,你自己当心点。"

三姨没有来参加婚礼。那天,她站在百货大楼二楼的柜台前,正好看见婚礼的队伍从街上经过。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年轻人走到了柜台前。

"同志,买两条毛巾。"年轻人的声音温和有礼。

这就是赵大海,县政府办公室的干部。他开着一辆崭新的轿车,那时候在我们县城,能开上小轿车的人还不多。赵大海不仅仪表堂堂,说起话来也很有水平,三姨一下子就被他吸引住了。

03

两个月后,三姨也出嫁了。她特意去省城买了那件红色旗袍,是当时最流行的款式,腰身修身,开叉很高。三姨坐在赵大海的新车里,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婚礼在县城最好的饭店办,宾客满座,羡煞旁人。

母亲和父亲的日子过得很实在。父亲租了街边一间小铺子,不过两张桌子大小。他每天早早就支起修理摊,从修理自行车开始做起。母亲放学后,总要先到铺子来,帮父亲收拾工具,整理零件。

父亲的手艺是真的好。渐渐地,不光是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后来连电视机都有人托他修。虽然腿脚不便,但只要是能修的,他都会认真对待。街坊邻居都说:"老李修东西,那是一修一个准。"

"玉芹,你放心,"父亲常一边整理工具一边说,"我一定会让你过上好日子。这条腿虽然不好使了,但这双手还行。"

母亲每次都笑着说:"现在的日子就挺好。你的手艺这么好,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相比之下,三姨的生活确实光鲜得多。赵大海在县政府工作,每月工资稳定,还有各种补贴。三姨不用上班,整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逛街买衣服,和别的干部家属喝下午茶。她在家相夫教子,过着她梦想中的生活。



每次三姨回娘家,都是一身名牌,手里拎着漂亮的包。看到母亲在厨房忙活,围着那条洗得发白的围裙,三姨就撇撇嘴:"姐,你说你图什么呢?整天围着那个破修理铺转,也不知道打扮打扮自己。你看你,头发都干得像稻草一样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