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这地方,横竖是逃不过历史的刀斧。城墙斑驳得如同老人面上的皱纹,砖缝里嵌着楚时蛮族的血泪,北宋戍卒的叹息,明朝遗民的枯骨。人说"黔巫要地",不过是将血肉碾作青史的注脚罢了。
城东文庙的棂星门下,当年儒生们吟哦的"子曰诗云"早被卤汁的咸香冲淡了。铜鹅在铁锅里咕嘟着,豆干在竹匾上晾晒着,倒成了新朝的贡品。老字号招牌上的金漆剥落处,分明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烫金大字,街巷里飘的哪里是卤香?分明是千年文脉熬成的浓汤。
云山的雾总不肯散,像块裹尸布蒙在古城上头。山脚下新修的啤酒卤菜节招牌红得刺眼,霓虹灯管在法相岩的钟乳石上投下妖异的影。穿旗袍的妇人举着自拍杆掠过青石巷,绣花鞋底踩着洪武年间的城砖,咔嚓一声——不知碎的是古砖,还是千年光阴。
武冈二中里黄埔二分校的弹痕犹在,教室窗棂上弹孔如星。当年操场上喊杀声震天的少年,骨头早化作了春泥,倒是校门口卖炸串的老汉,额角的皱纹里还藏着半个世纪的硝烟味。他说要给孩子攒钱坐高铁去省城,却不知铁轨正从祖坟上轧过,轰隆隆碾碎了三代人的乡愁。
最妙是那些楹联,朱漆剥落的门楣上挂着"忠孝传家久",隔壁新装修的民宿却贴着"WiFi全覆盖"。游客们举着卤鸡爪在古民居前留影,嘴角的油渍反照着电子屏幕的蓝光。千年王城的魂魄,终究被装进了真空包装袋,打上条形码发往北上广深。
暮色里登上宣风楼,看资水裹着碎银般的月光向东流。对岸工地的塔吊像刑天舞动的干戚,誓要把古城的天际线劈出个新纪元。忽听得丝弦咿呀,几个白发老倌在拆迁的废墟上弹唱,弦音断在推土机的轰鸣里——这便是新时代的楚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