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天子丧礼)
皇帝死了。
当然历史上的皇帝很多,有些皇帝是昏君,暴君,伤天害民,老百姓巴不得他早点死。
历史上也有很多好皇帝,驾崩之后举国哀悼,人们都追忆他,怀念他。
但是这一位皇帝死了,堪称天下动容。
八月的闷雷滚过开封城头,皇帝薨逝的消息像块烧红的铁,烙得满城百姓心口发疼。
平日里冷清的御街此刻挤满了人。
绸缎庄的老板娘和对面药铺的瘸腿伙计并肩跪着,纸灰粘在泪痕斑驳的脸上。
宫墙根下堆起小山似的纸钱,七岁孩童攥着娘亲的衣角往火堆里扔铜钱状的黄纸,噼啪作响的火星子窜的老高。
城西卖炊饼的王大郎揉着通红的眼睛开灶,白面刚揉成团,巷口突然传来声嘶力竭的哭嚎,他惊的手一抖,面团啪嗒摔在案板上,低头一看,原是西头要饭的瞎眼婆子,颤巍巍举着串纸元宝,摸索着往大内方向叩头。
消息传到洛阳时,据说洛阳上空灰蒙蒙的一片,虽然是白天,但却一点日光也看不到,那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洛阳百姓为了祭奠皇帝而焚烧的纸钱所产生的烟雾,已经把天空盖住了。
千里之外的剑门关,奉命入川的朝廷转运使勒住缰绳。
峭壁千仭间,几个荆钗布裙的农妇顶着白纸糊的尖帽,相顾无言,只有垂泪。
最终,消息抵达了北方的辽朝,时年辽朝的皇帝是道宗耶律洪基,他紧紧的握着来报丧的使者的手,哀恸不已的叹息:
吾已四十二年不识兵...
他是谁?为什么这么多人因他难过,因他悲伤,因他哭泣?
不是别人,正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赵祯 南熏殿绘像)
仁宗喜欢散步,一年夏季,他在宫里的御花园溜达,但是皇帝这次溜达,他溜达的挺奇怪,他不是一直向前走,而是一边走,一边回头看,而且是频频回头,走几步他就回头瞅一眼,身边的宫女宦官就挺纳闷,也不知道皇帝这是什么意思,大家都很好奇,但是大家都不敢问,主要身份上不对等,你一个下人,你跑过去问皇帝你老回头干什么?那不礼貌,有冒犯之意。
不一会仁宗溜达完了,他回到宫中,立刻叫来一位嫔妃,说哎呀,刚才出去遛弯,快把我给渴死了,你快给我整点水来喝。
嫔妃把水倒来,仁宗咕嘟咕嘟喝完了,那嫔妃也很纳闷,她就问仁宗,说皇帝啊,这大热天的,你在外头口渴了,你直接让下人给你倒水喝不就得了么,干嘛非得忍着口渴难耐,非要回来喝呢?
仁宗嘿嘿一乐,说我回头看了好几次,随行的这些宫女宦官也没有带水壶的,我说我要喝水,他们就得回去拿,那如果他们回去拿了,那么宫里的管事儿的知道了,肯定就要治他们一个准备不周的罪名,我担心他们受罚,所以还是回来喝的好。
到秋天的时候,地方上官员进贡,有一位官员就给皇帝进献了二十八枚肥美的蛤蜊让皇帝享用。
仁宗看到这些蛤蜊之后就问,说这些东西从哪儿运来的?
官员回答,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
仁宗说,既然远道而来,那运输就有成本,所以你们应该花了不少钱吧?
官员回复:一共花了两万八千钱。
听到这个数字之后,仁宗勃然大怒,他训斥官员说,我平时三番五次的强调节约节俭,现在这些蛤蜊就花了这么多钱!实在是罪过!
最终,这些蛤蜊仁宗也没吃一个。
是仁宗不爱吃么?其实不是的,仁宗平时是一个很贪吃的人。
(明朝朱天然《历代古人像赞》中的赵祯)
有天他早晨醒来之后,他就对内侍说,哎呀,昨天晚上突然肚子很饿,都没睡好,今天早上一醒来,我就想要吃烧烤羊肉。
近侍说那好办啊,皇帝您给我一个命令,我带着命令去采买羊肉,给您把美食做出来不就得了么?
仁宗想了想,还是放弃了,他说,如果我下了这个命令,那么底下人就会拿着我的命令到民间去压榨百姓,我实在是于心不忍。
蛤蜊不愿意吃,羊肉舍不得吃,思来想去,仁宗寻思那还是吃粥吧,于是他就叫厨房给他做了一碗粥。
这碗粥端上来,仁宗刚吃了几口,他就捂住腮帮子,龇牙咧嘴那是一阵剧痛,原来粥里竟然有一粒沙子,正好让仁宗给咬到了,仁宗把沙子吐出来之后,他立刻就对服侍他用餐的宫女叮嘱,说我在粥里吃出沙子这事儿,谁也不许说,就你和我知道,你要是声张出去,给我做饭的人又要被处罚了。
几天后京师闹了一场地震,地震过后,瘟疫横行,仁宗立刻就把宫里仅有的一味名贵的药材研磨成粉,然后散发给百姓们服用治病,有几个大臣认为这太浪费了,说整个北宋,这种药就这点,这是珍品极品,怎么能说用就给用了?
仁宗很不悦,他说,百姓们处在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这药材虽然名贵,可对我又有什么用呢?
仁宗这回发了挺大的脾气,但是大臣们并不是很害怕,因为大家知道,皇帝是个厚道人,皇帝有多么的关爱百姓,就有多么的关爱士大夫,——通过包拯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
皇帝把人当人看。
包拯我们都知道,他性情刚正,直言敢谏,经常当面批评仁宗,有时候唾沫星子都喷到了仁宗的脸上,仁宗也不生气,只是一边用衣袖擦脸,一边接受他的建议。
仁宗有个宠妃,叫做张氏,张氏有个伯父,叫做张尧佐。
那因为这层关系呢,又加上张氏吹点枕边风,给他伯父说好话,于是仁宗就打算把张尧佐提拔到朝廷里做三司使。
这三司使,在当时是北宋朝廷最高级别的财政长官,非常重要的一个职务,把这么一个职务交给一个拉关系走后门的人,包拯第一个不同意,坚决反对,仁宗没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改任张尧佐为节度使。
(包拯小像)
没想到,包拯还是不同意,不仅包拯不同意,别的大臣也不干,一个叫做唐介的官员越次上前,就是说他本来职务很低,站位很靠后,他讲话的时候也不能皇帝太近,可是情急之下唐介直接就冲到了皇帝面前。
仁宗说,节度使就只是粗官武职,难道这还不能让张尧佐来担任么?
唐介针锋相对,说太祖皇帝,太宗皇帝,没做皇帝之前,都做过节度使,怎么能说这是粗官呢?
最后没办法,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唐介给仁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仁宗还专门绘制了唐介的画像挂在房间里,用以时刻提醒自己,而漫长的四十二年执政生涯中,这一幕不过是寻常事罢了。
事实上,有很多人并不喜欢宋仁宗。
仁宗一朝的内忧外患十分明显,这是事实,不能说为了美化仁宗,你不提,它就不存在了。
同时,仁宗也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更谈不上奋发有为,仁宗一朝的军事,文化,经济,政治上都有很明显的问题,而且仁宗其人,性格比较软弱,意志力也不坚定,大臣劝谏进谏,他听得多,做的不多,大臣出谋划策,他也是听的多,执行的少,皇帝耳根子软,在女色方面也为人诟病,因此客观的说,宋仁宗只是一个守成之主。
可是,我们还要看一份数据:
嘉祐八年,北宋人口达到了将近一千三百万户,四十多年里,人口增长了将近四百万户。
庆历年间,货币收入达到了四千四百万缗,是唐朝开元盛世全部货币收入的十倍。
朝廷之上,人才济济,寇准,范仲淹,狄青,王安石,欧阳修,三苏,颇有种天下英雄真如过江之鲫的感觉。
对西夏,仁宗一朝有庆历议和,维持了从庆历年间到嘉祐年间的基本和平,对辽朝,仁宗维持了澶渊之盟,宋辽罢兵,这才有了耶律洪基的那一句四十年来不知兵。
古人有云,为人君者,止于仁。
(作者手绘的宋仁宗赵祯小卡)
有些皇帝,为了造就自己的宏大理想,为了成就自己的万世功名,他不在乎人民,而只在乎他自己。
他们征发徭役,他们穷兵黩武,他们大兴土木,他们用宏大的叙事,构筑了人民的苦难。
他们也许是明君,但他们不是仁君。
皇帝往往自诩是神的使者,执行的是神的意志,古代帝王又自命不凡,可是说来说去,皇帝不也是人么?
只是,在大多数的皇帝身上,我们看不到太多的情感,我们只能看到封建帝制时代统治者的自私和无情。
仁宗很不同。
他完成了专制统治的自我驯化,他允许包拯"唾溅帝面"而不加罪,面对御史唐介的激烈谏诤反而对其赞誉有加,这种政治雅量源自对皇权边界的高度自觉,他的克制与包容,使北宋士大夫政治达到了空前成熟。
读史到此,作者有些感叹。
站在历史长河回望,仁宗之仁恰似暗夜中的萤火,虽然照不亮整个专制王朝的黑暗,但却为后世留下权力者自我约束的范本。
他的仁政实践证明,即便在最严酷的制度框架下,人性的光辉仍能穿透权力的铁幕。
这种将儒家道德理想转化为政治实践的尝试,不仅塑造了北宋文化的温润底色,更为后人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启示,那就是,真正的仁政,始于权力者对自身欲望的克服,是上位者对每个平凡生命的敬畏。
阡陌年丰谷满仓,九重不废蜡灯霜。朱门夜宴金樽侧,白屋春寒灶火新。
稚子街头呼麦饼,老翁陇上掸土尘。史笔漫矜麟阁事,槐阴四十二载春。
你可以不喜欢宋仁宗,但谁又能说,那不是一个让人感叹欷吁的时代呢?
参考资料:
《宋史·卷九》
《曲洧旧闻·卷一》
《东轩笔录·卷七》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七》
晏建怀.“仁君”宋仁宗.文史天地,2021
曹雪娇.论叙事文学中的宋仁宗形象.辽宁大学,2022
黄登辉.大文化视角下的宋朝社会保障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