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给我把他拖下去,发配永昌卫,永世不得回来。”朝堂上,嘉靖皇帝正指着一个人气呼呼地说道。
事后证明,嘉靖皇帝说到做到。此后他六次大赦天下,每次都特意交代,此人不在其列。
如果给历史上大臣们最害怕的皇帝做个排名,嘉靖皇帝绝对能排第二。至于第一,自然是那位一手缔造“明初四大案”的朱元璋了。
嘉靖皇帝曾经为了“我爹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硬扛朝臣数年。大臣们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廷杖至死的大臣更是大有人在。
剩下的大臣个个寒蝉若噤,只得高呼:“是是是,陛下说得都对。”
就这么一位皇帝,到底是什么人敢得罪他?此人到底做了什么?竟然让嘉靖皇帝六次大赦天下都不肯放过他。
登基的小插曲
这一切还要从嘉靖皇帝曲折的继位过程开始说起。
嘉靖皇帝,本名朱厚熜,其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乃是明宪宗第四子。也就是说朱厚熜是明宪宗的孙子,明武宗的堂弟。
按理说,嘉靖天然与皇位无缘才对。然而有句话说得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因为一次意外,这皇位就硬是落到了嘉靖的身上。
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在外出游玩的时候意外落水,结果落下病根。御医们尝试了各种办法,依然无能为力。最终明武宗就这么病逝了。
明武宗去世的时候才30岁,膝下无子。这下问题就大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该让谁来做皇帝呢?
内阁首辅杨延和与太后一商量,决定按照《皇明祖训》中的规定,在皇帝无后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来决定继承人。
可问题是明武宗是那个年代十分罕见的独生子,压根没有兄弟。没办法,他们只能扩大范围,将其堂弟都算进来。于是就选中了朱厚熜,也就是嘉靖。
很快,传旨太监和一群礼部官员便来到了兴献王府。对于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嘉靖还是很激动的。
说起来,嘉靖也是个苦命人。虽然生在藩王家,但是父母死得太早,他12岁的时候就要开始管理王府的大小事务。好在有一群忠心的王府属官辅佐,他才能挺过来。
因此,别看朱厚熜年纪轻轻,但是却早熟。
当传旨太监念完太后的旨意后,嘉靖也不废话,收拾好一些必需品后,就跟着这群人上路了。
一路上,无论是官吏还是太监都想着,等新君登基后能得到什么封赏。殊不知,一个大麻烦正在酝酿之中。
当距离京师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礼部的官员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他们告诉嘉靖,继承皇位之前还有一件小事要做,就是嘉靖要认明孝宗为皇考。所谓皇考,简单点说就是父亲或者“宗法”意义上的父亲。
这明孝宗是明武宗的父亲,也就是嘉靖的大伯。
礼部官员此举,就是想让嘉靖和明武宗从堂兄弟变成“亲兄弟”,这样才符合礼法。
礼法这玩意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没啥意义,但是在那个年代,礼法大于天,是不可违背的。
礼部官员本以为这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想起来了才顺口和嘉靖说说。谁知道嘉靖对于此事十分抵触,竟然宁愿不继承皇位,也不肯认明宪宗为皇考。
其实也正常,嘉靖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母,因此他对于父母的回忆更加珍惜,现在让他抛弃原本的父母,认一个陌生人为父亲,他自然不乐意了。
一时间,嘉靖和朝臣相持不下。最后还是太后发话了,让双方各退一步:先继位再说,至于认皇考的事情,以后再从长计议。
大臣们没办法,总不能让皇位一直空悬吧?只得答应了这个方案,嘉靖这才得以继位。
此时谁也没想到,一场血雨腥风正等着他们。
大礼议背后的血雨腥风
双方的矛盾只是被暂时压下去了,并没有真正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迹象。
虽然我们一直喊着嘉靖皇帝,其实嘉靖是朱厚熜的年号,只不过一提嘉靖,大家都知道是谁,所以才一直用这个称呼。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初大臣们拟定的年号并非嘉靖,而是绍治。但是朱厚熜因为此前的不愉快,于是坚决不接受这个年号。
而嘉靖这个年号其实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大臣们一想:这年号叫什么都大差不差,也就由着他来了。
后来杨延和旧事重提,要求嘉靖认明孝宗为皇考,群臣纷纷复议。由此引发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礼议”事件。
嘉靖虽然是皇帝,但是毕竟新君继位,势单力薄。加上双拳难敌四手,根本不是这些大臣的对手,于是只能选择隐忍,想方设法地拖延。
与此同时,嘉靖也在积极物色帮手。很快,以新科进士张璁为代表的一群新进官吏进入了嘉靖皇帝的视野。
这群人都是朝堂上的新人,要地位没地位,要资历没资历。虽然顶着个进士的名头,但是朝堂上根本不缺进士,状元都是一抓一大把。
这群人,也许混迹一生,都只能在朝堂底层徘徊。能够混到个侍郎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这群人,要背景没背景,要能力没能力。为求上进,自然愿意讨好皇帝了。
于是,在嘉靖的刻意提拔下,这群人迅速在朝堂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很快地,一些在朝堂上不得志的官员也投奔过来。
一时间,朝堂被分成两半,两拨人剑拔弩张,互相弹劾。但是有嘉靖皇帝拉偏架,以杨延和为首的一帮老臣明显不支。
杨延和因为年事已高,耗不起了,干脆选择了致仕。但是这“大礼议”还没有分出个胜负,于是老臣们聚集在杨延和之子杨慎身边,打算继续据理力争。
杨慎觉得一直这样拉扯下去不是好事,于是他决定“憋个大招”。
嘉靖三年,杨慎义愤填膺地对着同僚们高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这句话太有感染力了,群臣闻之无不热血沸腾。于是他们奔走相告,呼朋唤友,一大群朝臣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就往皇宫走去。
最终到达皇宫的共有229人,这些人跪在皇宫门前,嘉靖皇帝不认明孝宗为皇考,他们就不离开。
这么一大群朝廷重臣跪在那里,路过的人们都在远处指指点点。
嘉靖皇帝怒吼道:“这群人要干什么?他们这是要造反吗?”
嘉靖皇帝彻底展现出了他暴虐的一面,他立刻下旨让锦衣卫去抓人。
最终134人被处以廷杖,然后关进了锦衣卫的诏狱。16人被廷杖到死,近200人被罢官。
杨慎因为是带头的,被嘉靖皇帝“特别关照”。他先是被廷杖至昏死过去。醒来后,再次遭遇廷杖,又昏死过去。
嘉靖皇帝本来还想再来几次,他就不信这杨慎死不了。但是他身边的锦衣卫都看不下去了,急忙劝说道:“陛下,杨慎此人在大臣中很有威望,如果他真的死在了诏狱之中,怕是会引来朝臣更大的反应,到时候对您的大事不利。”
嘉靖身边的宦官也趁机劝说道:“陛下,就这么让那杨慎死了,岂不是便宜他了?不如将他发配苦寒之地,让他体验一下什么叫做生不如死。”
嘉靖闻言,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这才放过了杨慎。
其实,无论是太监还是锦衣卫,是真的怕事情闹大了。嘉靖是皇帝当然什么都不怕,到时候那些愤怒的朝臣肯定会拿他们开刀。
那些大臣可都是些位高权重之人,更别说他们背后关系复杂。锦衣卫和太监再嚣张,也不愿意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得罪这么一大群人。
最后,嘉靖采纳了太监的建议,将杨慎发配高昌。
记仇的嘉靖皇帝
一般人发配个几年,也就回来了。毕竟嘉靖后来六次大赦天下,嘉靖是不会专门去看名单的。在同僚的帮助下,这些人很容易就回来了。
但是杨慎是个例外,每次大赦天下,嘉靖都要特意将杨慎给挑出来,绝不原谅他。
礼部给事中顾存仁曾经为此事请奏嘉靖,结果被嘉靖处以廷杖60下,然后贬为庶人。此后就没人敢再提此事了。
嘉靖还时常询问左右:“杨慎这家伙在高昌过得如何?”
左右告诉他,杨慎的日子十分凄惨。嘉靖闻言,这才开怀大笑。
按照《大明律》,流放之人,如果年满60岁,是可以交些银两返回老家的。但是到了杨慎这里,嘉靖坚决不允许。于是他只得在高昌孤独终老。
照这么看来,杨慎在高昌的日子一定很难熬吧?其实并不是。
无论是杨延和还是杨慎,亦或者那些为了“大礼议”和嘉靖皇帝据理力争的大臣们,他们都是有信仰的。
尤其是杨慎,他能说出“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这样的话,足以看出他不仅有信仰,还是个理想主义者。
虽然他们的行为在现代人眼里十分可笑,但是不可否认,他们能为了自己的信仰、理想舍生取义,这种行为本身是十分值得敬佩的。
而对于杨慎这样的人来说,生活环境的困苦根本不值一提。他连廷杖都不怕,区区条件艰苦又算得了什么?
在高昌期间,他尽可能地去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虽然高昌在当时以穷山恶水、环境恶劣闻名,但是杨慎依然能在当地四处游历,寄情于山水之间。即使是路边的一草一木,在他看来都有特别之处。他一路上留下了不少诗作。
他深入当地,与百姓们交流,了解高昌的风土人情。甚至还为当地的白族撰写史书。这些虽然看起来没什么,但是以他当时的处境,能做到这些真的很不容易。
此外,他发现当地豪强连同贪官污吏,以修筑海口为由,强取豪夺。他不仅写下《海门行》《后海门行》将这些人的行为公之于众,更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请求停止这种劳民伤财的工程。
嘉靖五年,杨慎听闻安铨和凤朝文作乱,反抗朝廷。于是向朝廷献策,不费一兵一卒平定了叛乱。
可惜,他为朝廷做了这么多事,嘉靖皇帝却依然不愿意放过他。
其实,嘉靖皇帝曾经给过他一次机会。只要他肯认错,这事就算是到此为止。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杨慎会认错,当初就不会不顾生死地与嘉靖皇帝对着干了。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是不会背弃自己的理想的。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说的正是杨慎这样的人。一个人,如果有了理想,有了信仰,那么他的人生注定不会平凡。杨慎的一生虽然看上去很失败,但是我依然很佩服他。他为了理想,不畏君王,这种魄力,世所罕见。至少换成我是没这个勇气的。
参考资料: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