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不通,在唐高宗中后期为什么所向披靡的大唐军队难以击败吐蕃军队,甚至唐朝会在大非川之战败给吐蕃军队。而这就是大家对于军事的一个误差,那就是以人口和土地面积的大小来确定战力,而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下面我们就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唐朝军队大败给吐蕃军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而这些深层次原因背后又有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现在人思考和借鉴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唐朝败给吐蕃的原因是什么?


苏定方

首先从表面来看,是由于副将郭侍封贻误军机导致唐朝的战败。这是这次战败的原因,但却不是这次战败的罪魁祸首,根本原因就是贞观将领的去世,尤其是苏定方的去世,直接导致了大唐将星降息的凋零。尽管薛仁贵很强但比苏定方来说还是差一点,最起码苏定方不会顾及郭侍封是不是将门之后而投鼠忌器,与此同时,吐蕃拥有论钦陵这样的传奇猛将。而我们纵观整个唐高宗时期,他利用唐太宗时期留下的大批将领让大唐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鼎盛,但有句话说得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当苏定方、薛仁贵这些将领一个又一个老去,高宗一朝甚至没有一个可以接替的将领。最终的结果就是,新罗趁机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吐蕃也趁机攻占了西域,而此前被唐朝消灭的突厥也开始慢慢做大。甚至契丹也有兴风作浪的势头,最终在名将凋零的高宗晚年,李治只能无奈的看着自己的疆域被别人蚕食,而唐朝在唐高宗死时的实际控制领土甚至还不如唐太宗时期,很多地方虽然名义归属于大唐,但实际却与割据一方的枭雄无异。换句话来说,如果这时候大唐人才济济,大非川之战还会宗郭侍封这样的平庸之辈吗?


大唐

其次,大唐的士兵作战疲敝。对一个王朝而言,真正能够起到战力的不是这些乌合之众的禁军,而是那些长期在战场中精选出来的百战之师。而纵观大唐,真正强大的军队只有几十万人,这些有的出自府兵,有的由王朝招募,而有的则是突厥等地的番兵。虽然唐朝灭掉了高句丽,但不代表这个地方就平安无事了,不管高句丽还是突厥甚至吐谷浑的贵族势力都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大唐需要重兵来维持这些地方的稳定,而这时候大非川之战打响了,于是薛仁贵和新罗的唐军成了救火队员,再加上自从高宗即位以来连年战争,因此士兵都身心疲惫。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大非川的主力是唐朝的战力天花板玄甲军,那么即使再怎么指挥失误,也能和吐蕃军队五五开。而且当时不止大非川之战,甚至是其他地方的作战都出现了大唐溃败的情况。很多人想不通香积寺之战以后,皇帝就没有太多话语权了,这就是因为香积寺之战虽然只有二十五万人,但这些都是皇帝的底牌,是大唐主力的主力。安史叛军这十万人是唐朝境内的主力,而唐朝的十五万人则是西域的主力。从此以后大唐精锐丧失殆尽。而大非川之战虽然没有这么惨,但在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是唐高宗能挤出来最多的军队了,其他士兵不是在作战就是平定收复地区的贵族。


君主制

最后,上面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表面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君主制的弊端。从人才来说虽然科举制在当时很先进,但这个制度本身还是有很大的缺陷的。比如唐朝的官吏可以做官几十年甚至老去,但科举制一年有一次,这样就有大量的人才被荒置,而且古代很多话不管念书还是练武,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难道唐高宗时期真的没有苏定方这样的人才吗?我想不是,就是由于郭侍封这样的人鸠占鹊巢才导致了唐高宗后期人才缺乏,而这也是君主制的弊端。

其实在君主制时期,普通士兵是没有民心的。这也是唐朝精锐充当救火队员的原因。古代的很大的矛盾就是在不得民心的大环境里,要有精锐部队就必须花费大量的钱财,但这些王朝财政亏空严重哪有大量的钱财来养活军队。这也是俄乌战争瓦格纳化整为零的原因,并非战斗力不强,而是没有财力来维护其运营。而这也是封建王朝自毁长城的原因,比如明朝无力供养戚家军,因此选择在蓟州杀害戚家军来结束。古代历朝历代都讲民心,但真正有几个君主重视民心呢?无非三分钟热度,然后就暴露了鱼肉百姓的本性。


昙花一现

不管是唐高宗时期的的大肆扩张还是蒙古敌国的所向披靡,说白了它们都是昙花一现。最多维持几十年便分崩离析,归根到底是它们的王朝体系难以维护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长久运行。因此这些王朝的扩张不仅没有促进自己的繁荣,反而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反过来说,一个王朝的体系如果不是足够的先进,那么它也没有能力统一全球,这就像管理一样,一个人管理一个人很容易,那么10亿人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