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消费、出口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今天的投资,
就是明天的竞争力,
重点项目成为稳投资的“压舱石”。
新年开新局,成都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促进资源要素、优惠扶持政策向重点项目聚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支撑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于关键处发力,成都重点项目建设迎来利好政策支持。2月20日,《成都市支持保障重点项目的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正式印发,成都聚焦项目用地、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从3个方面发力,推出11条支持措施,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加速跑”。
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用地指标、供地流程等迎来政策支持
重点项目的实施需要土地要素支撑。日前,《四川省授权和委托省级用地审批权管理办法》印发,标志着成都市获得省级用地审批权。进一步看,成都如何积极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政策措施》显示,全市每年确定100个战略性、功能性、支撑性重点推进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由市上全额保障。重点项目因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可在市域内通过市级统筹有偿调剂或借支指标方式落实补充耕地。
在优化重点项目供地流程方面,落实重点项目“用地保姆”机制,确定专员负责“一对一”组卷报征、技术咨询、项目供地等服务指导。优化建设用地报件审查系统,用地报批审查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个工作日。
《政策措施》还明确,列入重点项目的重大工业项目申请50年供地的,原则上予以支持。对重点项目申请临时用地的,加快审批办理流程。加快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区(市)县政府建立健全重点项目拆迁工作机制,严格按照与投资方约定时间,开展征地拆迁安置,及时挂牌供地。
安排不低于1亿元预算内资金
支持保障重大项目包装策划储备
去年以来,成都加力推进项目策划包装向上争取工作,服务“两重”建设大局,落实“两新”工作部署,“高质量开展项目谋划储备”也成为今年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的一大“关键词”。
做好项目策划储备,资金保障不可或缺。《政策措施》规定,每年市本级安排不低于1亿元预算内资金,支持保障重大项目包装策划储备,和开展项目评审、信息核查、专家咨询、培训指导等。
▲成渝中线铁路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成功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额度556亿元、到位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74.4亿元,均稳居全省第一。如何保持“向上争取”的良好态势?《政策措施》明确,推动财政资金向重点项目集聚,支持符合条件重点项目更多申请中央和省预算内建设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性资金,优先安排市级预算内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根据项目进度和实际需求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各类财政性资金。
在金融助力项目发展方面,成都将对重点项目信用贷款审批开辟“绿色通道”,适当放宽条件、缩减流程、降低利率;对项目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信贷产品贷款利息给予不超过30%的补贴,单个项目贴息期不超过2年,单个企业每年最高贴息200万元。
去年,成都成功上市发行大悦城消费型基础设施REITs、高投产业园区基础设施REITs,实现REITs试点重大突破,这一金融举措将获政策扶持。《政策措施》显示,成都将支持重点项目主体企业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
重点项目建设背后,离不开人才赋能。成都将支持重点项目人才申报市级人才计划(项目),支持区(市)县围绕重点项目开展高层次人才认定。
提升能源供应便利度
完善重点项目智慧管理服务
此次印发的《政策措施》借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支持保障重点项目的经验举措,分别组织重点项目业主、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市)县进行交流座谈听取诉求和意见。
例如,就如何优化重点项目审批流程,成都借鉴了相关城市的经验做法。《政策措施》显示,探索实施重点项目规划、用地、环保、文勘、施工等预审批机制,深化容缺受理、缺项告知承诺和并联预审等机制创新。
▲骑龙净水厂工程项目效果图
在推动每一个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好电力、交通、供水等资源要素保障?《政策措施》明确,项目所需用能、排污等指标由项目所在区(市)县优先保障。建立“绿色通道”优先支持在建重点项目打造绿色标杆工地,加大竣工投产重点项目环保绩效“争A创B”帮扶,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正常施工或生产。
围绕推动重点项目加快投产,《政策措施》规定,重点项目竣工投用前1个月,区(市)县按承诺完成周边交通、水电气讯、物流通道等生产所需的配套建设;由企业代建的市政基础设施,区(市)县有关部门应于工程竣工6个月内完成工程承接、后续运营等手续。提升重点项目获得电力、燃气、用水等能源供应便利度,推进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
▲成都音乐文创总部基地项目
去年成都抓实抓细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创新“啄木鸟”机制解决困难问题,这一创新举措将在今年持续实施。对此,成都将重点项目纳入全生命智慧管理调度,持续完善项目精准“画像”、滞缓预警推送、问题跟踪处置等功能体系。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服务室职能,对重点项目存在的行政审批、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问题,充分运用“行业+综合”调度机制、“啄木鸟”督导机制等协调解决。
▶ 来源 | 市发展改革委
开工大吉!成都发展改革“代言人”全新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