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此刻落笔,我尚不清楚用“柱式幌杆”来定义老照片中的特殊建筑物是否妥当。此前,地方史料中通常只简称其为幌杆。所谓“幌”是旧时商业习俗中店铺悬挂在门口,用以吸引关注、招徕顾客的标志物,通称幌子,也叫望子。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幌子,如卖烧酒的铺子会挂葫芦幌,药店挂膏药幌,客栈挂箩圈幌等等。店铺的幌子挂在幌杆上,也有的会挂在附着在建筑物墙体的幌架上。
吉林城的幌杆通常立于店铺门面前一米左右的空地上(不妨碍街道上的通行),其多由碗口粗细的红松木杆、幌架、钩环组成,其高度一般不会超过房脊。另外,在吉林城,还有一些没有挂幌但起到幌子作用的特殊柱体,也被俗称为幌杆。这种幌杆形同旗杆,自下而上由夹杆石柱础、柱身、顶饰三部分构成,其中柱身往往有繁复的饰物或彩绘。
在吉林城的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幌杆是北大街北头路东的怡和隆商店门前的那个,史载这个幌杆:顶端为一特大的金属石榴,石榴“橙皮红子”,由一群姿态各异的裸身孩童雕像扛举,寓意“榴开百子”——多子多福。雕像是吉林城最有名雕刻匠人张四维所制作。由于雕工精湛,石榴惟妙惟肖,孩童活灵活现,常引得游人观瞧赞叹。所谓“叹”者何来?只因那石榴大,孩童小,观者皆戏称孩童负重“吃不消”。久而久之,在吉林城竟衍生出一句流行甚广的歇后语:怡和隆的幌杆——够孩子们呛。
怡和隆的幌杆固然精美,但由于尚未看到图片,故而只是“传说”。之前只是在《吉林旧影》中,看到了永衡官银号下属的“永衡当”幌杆。这个幌杆金桃柱头,下有华表云板式样的幌架,外侧有龙头叼“当”字招牌。虽然挂幌,柱身却远粗于普通挂幌的幌杆,甚至比庙门前的旗杆还要粗,难怪旧时俗语中嘲讽某人“像个大幌杆儿”,说的应该是这种又高又壮的状态,而不是普通挂幌的细杆。
去年,在好友处得到数张拍摄于晚清吉林城的街景照片,这组照片由俄国摄影师拍摄于1904年之前,可以明确断定是吉林城旧影。在这其中就有不挂幌的柱状幌杆身影。本文图1位于财神庙胡同西侧“桥头”附近,之前发布文章时用过,怀疑是归某处钱庄或者当铺所有;图2位置不详,前景中两根幌杆为金桃柱头,没有任何其他装饰物,一眼望去“光溜溜的”幌杆似乎更加粗壮。
图3和 图4也是吉林城的晚清商业街街景,但是图3只是一个街角,没有幌杆出现,图4虽是整条街道的景象,但所见幌杆都是带有幌架和钩环的挂幌幌杆,并没有单纯柱式幌杆出现。由于吉林城的商人溯源籍贯,多为关内山河四省,因此不免怀疑,这种粗大的柱状幌杆可能只是某一处的商业风俗。事实上柱式幌杆在后来吉林城的商业街上似乎被淘汰,在流传至今的民国、伪满时期河南街、北大街、西大街的旧影中,街上的高杆几乎全部是电线杆,硕壮的柱状幌杆已难觅踪影了。
在此还要对晚清时的老照片多说几句:以今天发布的4张晚清照片为例,除图1勉强可以猜测是财神庙胡同西口外,其他三张很难断定是哪条街道。由于1911年火烧船厂,吉林城大部分建筑物都遭到破坏(当代所见街道旧影多是1911年之后吉林城重建期间的街容路貌),时光匆匆,能认识清代吉林城街景的老人只能指望穿越技术了。另外,晚清吉林城又少有照片存世,且存世照片所附说明又异常简单(如图2、图4,只标注“在街上”)、模糊(图2门楼上的匾额有三个字,但是看不清),故而判断起来十分困难。至于那些硕大的柱式幌杆属于哪些商号,目前还有待更新证据的陆续出现,方能知晓。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辛野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