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史料可以了解到: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规模迁徙,始于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以“衣冠南渡”为标志,当时,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在今天的南京建立东晋都城,中原士族相随南逃。
当年,南迁的中原汉民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
最多的一部分自山西、河南出发,穿过湖北襄樊,沿汉水、长江一线南行,来到江西九江、南昌、赣州一带,因此也成就了这里南迁中转站之名。
另外一部分,顺赣江进入赣南,沿梅潭河而下,在梅州大埔一带落地生根。
少量的一部分则进入了福建,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后先在闽北建安(今建瓯)及闽东晋安(今福州)定居,形成历史上著名的“八姓入闽”,也是北方汉人与闽人的第一次大融合。而他们也成为广东潮汕、海陆丰、雷州等地的汉族人的先祖。
当年的时候,为了安置这些中原移民,东晋王朝出台优惠政策,设置了义招县,县境大致即当今的梅州大埔县。
隋朝的时候,隋文帝杨坚把“义安郡”管辖的“义招县,海阳县,绥安县”这三个县划归福建管辖,由此形成了
福建全域“八闽行政区域”,这其中的八闽就是潮州、漳州、汀州、泉州、福州、建州、邵州和温州八个州。
李火德,陇西李氏第八十二世,宋天禧二年(1018),生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
宋朝末年,与其兄木德迁往福建上杭县丰朗村开基。
李火德1292年8月6日去世,享年87岁,葬于丰朗岗头“螃蟹游湖”穴。
传说送葬的时候,忽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只能停棺避雨。
不久雨过天晴,送葬队伍回到原处,却发现棺柩自陷成墓,人们认为这是天选宝地,因此在此成坟立碑为墓。
传说,墓前的石碑,每年都会下陷一字,而李氏一脉会出显赫人物一位。
到了乾隆清乾隆五年(1740),后代子孙嫌每年都要换石碑麻烦,就在石碑下埋了一块大石板,从此石碑不再陷字。
李火德裔孙众多,影响颇大,素有“客家强房”之美誉。2017年初,相关媒体发起了探索李氏祠堂活动,活动中发现,李火德的后代有1500万人,遍布全国乃至东南亚各国。
李火德也被尊为“李氏入闽始祖”。
在火德公之前,曾经有唐朝名将李晟、唐朝末代皇帝李祝等人入闽,因此,李火德为李氏入闽始祖,为南方李氏大始祖一度颇有争议。
位于福建龙岩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被誉为“客家第一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是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建设的。
宗祠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共有104间客房、26间客厅、3栋大厅,分封各地宗亲支脉系房号。是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6月,上杭县稔田镇遭遇持续性特大暴雨,李氏大宗祠东西横屋坍塌,受损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
如今,官田李氏大宗祠(横屋部分)抢险加固工程方案已经批复,各项工作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