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者:拾光行古今 素材:张有成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老旧小区里,住着一位名叫张有成的老人。今年75岁的他,面容消瘦,头发灰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尽管如此,他的眼中却闪烁着倔强的光辉。张有成曾经是知青,在农村度过了六年的插队生活。2018年,他终于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女儿,这段寻找的旅程几乎耗费了他整整一生的精力与心血。
1968年夏天,刚满18岁的张有成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湖南省清泉县上尧公社刘家村,进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清泉县风景如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出过不少名人。刘家村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但交通却不便,唯有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往外面。
张有成仍清晰地记得他和其他知青初到村里的情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三十多个年轻人,背着简陋的行李,怀着梦想走上这片陌生的土地。他们身穿统一的蓝色中山装,戴着草帽,手里拎着铺盖卷,脚上是解放鞋,走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扬起一阵阵尘土。
村民们热情欢迎他们。村口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欢迎台,上面挂着“热烈欢迎知识青年到我村插队落户”的横幅。村民们穿着朴素,面带真诚的笑容,有的人还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队长是个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肤色黝黑,脸上布满皱纹,明显是经历了很多风雨的人。他用浓重的湖南腔热情地握着每位知青的手,欢迎他们的到来。当天晚上,他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在一间简陋的土房里,几张拼凑的木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有红烧肉、炒青菜、土豆丝,还有大碗白米饭。
知青们已经饿得不行,狼吞虎咽地开始进食。张有成吃了五个馒头,还有两碗肉菜。他至今记得馒头的香气,柔软并带有些许甜味;红烧肉也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就连平常不怎么吃的青菜,此时也觉得格外美味。这顿晚餐的温暖,成了他日后艰苦岁月中最美好的回忆。
新鲜的乡村生活很快就被日复一日的体力劳动取而代之。知青们每天都要在太阳升起前就起床干活,一直到日落才结束。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刚爬上山头,张有成便开始新的一天了。他和其他知青挤住在一间简陋的土房里,屋顶是茅草搭的,墙上挂着几件换洗的衣服,角落里则堆放着几件农具。
简单洗漱后,他便拿着锄头下地。清晨的田野还笼罩着雾气,湿润的泥土让人清醒。他开始了勤劳的一天,插秧、除草、施肥,每一项工作都让他弯腰驼背,随之而来的便是日复一日的酸痛。
中午,烈日高悬,知青们会在田间简单吃点带来的干粮,在那时,一个玉米饼便是丰盛的午餐。张有成总是狼吞虎咽地吃完,然后躺在田埂上小憩,仰望着蓝天白云,听着蝉鸣鸟叫,稍稍恢复一些体力。
下午,随着太阳西斜、炎热渐消,他们又会开始新一轮的劳作。直到夕阳落下,晚霞如火,他们才会结束一天的忙碌,回到住处冲洗一番,再开始晚饭。
虽然生于城市,张有成的吃苦耐劳很快赢得了村民的赞赏。在田间地头,他总是干得最卖力;日常生活中,他也乐于助人,无论挑水、劈柴,还是给老人帮忙,他都从不推辞。
就在这样的日子里,张有成邂逅了他人生中的另一番温暖——王晓霞。王晓霞是村里的厨娘,在给知青们做饭,她只有17岁,身材娇小,皮肤黝黑,双眼炯炯有神,笑起来时有两个甜美的小酒窝。
每天清晨,王晓霞都要很早起床,给三十多个知青准备早餐。在厨房,只有她一个人忙碌,一旁柴火噼啪作响,锅里的粥冒着热气,她忙着和面、擀皮、包馒头,动作利落。
张有成第一次看到她,就被她的温柔吸引。当时因为疲惫,他起得比其他人晚,走进食堂时,其他知青早已吃完离开。王晓霞正在收拾碗筷,看到他过来,立马盛了一碗热粥,还从蒸笼中拿出两个蒸得刚好的馒头。
「快吃吧,趁热。」王晓霞温柔地说,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
张有成感到有些不安,但还是谢谢了她,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天的粥特别香,馒头也特别松软。从那以后,张有成总是不自觉地多看几眼王晓霞,心中滋生出涟漪。
一次小插曲,让他们的关系迅速升温。那天,张有成因为饿得厉害,一口气吃了三大碗饭,导致其他知青都没吃上。大家便埋怨王晓霞没多做一些,几个人甚至指责她。王晓霞委屈地哭了,泪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流下。
张有成看到这一幕,心里非常愧疚。等其他人都离开后,他主动找王晓霞道歉。看到她哭红的眼睛,张有成心里一阵揪痛,他笨拙地安慰她,许诺以后定会帮助她。这次小插曲倒是让两人离得更近了。
之后的日子里,张有成常常自告奋勇地帮助王晓霞做一些小事。清晨,当其他知青还在熟睡时,他悄悄起床给她挑水、劈柴,有时还会帮忙洗菜、洗米。这些小事让王晓霞心里觉得温暖。
两个年轻人逐渐产生了情愫,但在那个年代,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交流,甚至连牵手的勇气都没有。他们会在月光下的田埂上并肩坐着,聊聊自己的家庭,还有对未来的憧憬。王晓霞的声音轻柔如风,让张有成一天的疲惫似乎得到了释放。
插队的第二年,张有成有机会回城探亲。他临走时特意给王晓霞带了一件裙子。那是一条普通的碎花连衣裙,可能在城里并不算特别,但在乡下却十分珍贵。王晓霞收到礼物时,兴奋得像个小孩子,眼中闪烁着泪花。
那是王晓霞人生中第一次穿裙子,她在空地上害羞地转了好几圈。阳光下,碎花裙随风飘动,映衬得她的皮肤更加动人。张有成看着她开心的样子,心中充满柔情。
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1973年,两人已经相恋三年,原本打算结婚,但张有成的父母却强烈反对。在他们的眼中,王晓霞只是个没有文化的乡下姑娘,配不上儿子。
张有成清楚地记得父亲那句冷冰冰的话:「你是城里人,学习好,有文化。她不过是个乡下丫头,连写个名字都费劲,你们有什么共同语言?再说,农村生活艰苦,你忍心让她跟着你吃苦?」
母亲则轻声劝解:「有成,妈明白你现在觉得她不错,但感情是会变的。等你回了城,接触的人多了,可能会遇到更适合你的姑娘。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面对父母的反对,张有成只能暂时搁置婚事,计划慢慢说服他们。他给王晓霞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歉意和坚定的心意。王晓霞看完信流下了泪,但她没有责怪张有成,反而表示会一直等他。
1974年,张有成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这是他心中早已憧憬的梦想,但此时心中却充满了矛盾。离开的前夜,张有成和王晓霞坐在村口的大树下,月光像水一样洒落在两人身上。
王晓霞靠在张有成肩头,轻声说:「有成,我知道上大学对你有多重要,我不会阻拦你。但是……」她停了一下,声音有些哽咽,「我怕你走了就不回来。」
张有成紧握王晓霞的手,郑重其事地说:「晓霞,我一定会回来的。等我毕业,就来娶你。」
王晓霞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光:「有成,我想要个孩子。这样,我就永远有个牵挂,永远和你在一起。」
张有成虽然觉得不妥,但看着她坚决的眼神,他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后来,张有成离开不久,王晓霞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她并没有告诉他,怕影响他的学业。她每天写信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孕育中的变化,却始终没有寄出。
然而,命运却总是爱开玩笑。在临产时,王晓霞因难产不幸去世,留下了一个刚出生的女婴。当地的接生婆回忆,临终前王晓霞一直在叫张有成的名字,眼睛直到闭上时,也没离开过孩子。
这个不幸的消息,张有成直到大学毕业后才听说。当他匆匆回到刘家村时,迎接他的,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消息。村口的大树还是那么高大,月光洒在地面上依旧明亮,但他的晓霞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王晓霞的父亲王爱民悲痛欲绝,所有的怒火都向张有成倾泻而来。他冲着张有成大声咆哮,指责他薄情寡义,是他害死了自己的女儿。最后,王爱民不容置疑地把张有成赶出了村子。
张有成像是遭到了雷击,恍惚地离开了刘家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与王晓霞的点滴往事:她做的饭菜、她害羞的笑容,还有她穿上新裙子时的那份喜悦……这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却又触不可及。
几天后,他从村里的老乡那里得知,王晓霞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但已被王爱民送走。这个消息让张有成的心中重燃希望,他鼓起勇气去找王爱民,恳求他告诉自己女儿在哪里。
王爱民的家是一间破旧的土房,屋顶的茅草变得稀疏发黄,墙上布满裂缝。张有成站在门口,心里忐忑,深吸一口气,轻轻敲了敲门。
开门的是个干瘦的老人,正是王爱民。他的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看到张有成,王爱民的眼神中透着复杂,悲痛中夹杂着仇恨。
「你来这里干嘛?」王爱民的声音低沉又冷漠。
张有成立刻跪了下来,哽咽地说:「叔,求你告诉我孩子在哪儿。我虽然对不起晓霞,但那也是我的亲生骨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