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作为中华文化瑰宝,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北宋文豪苏轼曾言:“偶得佳句,不若巧对天成。”可见他对楹联这种文字游戏的痴迷。

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明万历年间姑苏城,一场家宴上的对联较量,竟让恃才傲物的少女从此脱胎换骨。



1、柴门有女初长成

万历二十三年春,姑苏城东柴宅后院的木樨树下,十五岁的柴清正执笔挥毫。墨色在宣纸上蜿蜒成诗:“莫道蛾眉无远志,敢教文曲让三分。”

砚台旁散落着被揉皱的诗笺,尽是些"浅水难栖丹顶鹤"、"蓬门岂容凤凰栖"的狂言。

柴父捋须长叹:“这丫头七岁能诗,十岁通晓《声律启蒙》,都说读书养性,她怎就养出这般孤傲性子?”

庭院里传来银铃般的笑声,却是柴清正与诗友辩论:“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方显名士风流,何须效仿陶潜采菊东篱?”

柴家长女玉娘望着妹妹飞扬的裙裾,眉间愁云更甚。她新嫁的夫君林羽虽是寒门秀才,却深谙“满招损,谦受益”之理。

看着小妹今日又因口出狂言气走两位诗友,玉娘轻抚绣着并蒂莲的绢帕,心中已有计较。



2、中秋宴上起波澜

八月十五,桂香满院。柴清特意换上茜色云纹襦裙,发间玉簪随着脚步轻晃,在月华下流转着冷光。

柴清瞥见廊下与父亲寒暄的布衣姐夫林羽,嘴角勾起狡黠笑意——这个连《昭明文选》都背不全的书呆子,怎配得上才貌双全的姐姐?

酒过三巡,柴清忽然起身击筑。待众宾客静默,她指尖轻点青玉酒盏,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得意,扫视了一圈众人,清了清嗓子说道:“今日大家相聚在此,十分开心,我想出个上联,给这宴会添些乐趣,大家不妨一同来对对看。”

满座哗然中随即吟出了上联:“月月朋友至”。说罢,她微微仰头看向林羽,眼神中带有点挑衅之意。

这上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不仅“月月”二字合组成朋,意思也不难看出,暗合自己门庭若市之景,在讽姐夫家贫无友。



3、妙语解颐见真章

林羽从容搁箸,目光扫过席间珍馐:水晶蹄髈泛着油光,蟹粉狮子头蒸腾热气,八宝鸭腹中隐约可见瑶柱金腿。

他忽而想起昨日替泰山大人整理书房时,瞥见压在《嵇康集》下的《战国策》抄本,心下恍然,于是温言对出了“夕夕多愁生”的下联。

林羽随即道:“清儿,每天朋友这般这样宴饮作乐,沉醉在这虚幻的热闹中,这样的朋友,再多也是酒肉朋友,你沉醉在这虚幻的热闹中,时间久了,迟早都会给你带来麻烦。"

“《战国策》载,孟尝君门客三千,雪夜送狐裘者唯冯谖一人,可见朋友贵在知心,不在朝夕相见。”

话音方落,柴清脸色骤变,怔怔望着杯中明月倒影,想起那些终日与她吟风弄月的公子哥儿,宴罢便争相誊抄她的诗作去青楼炫耀,耳尖渐渐染上绯色,内心有些羞愧。

“姐夫,你说得对,小妹之前确实没有想这么多。只图一时的热闹,却忽略了交友的真正意义。你这下联对得真好,还蕴含着这么深刻的道理,我真是太佩服你了。”



4、云水襟怀自在天

十年后,虎丘山冷香阁内。

已为人母的柴清正在教导幼女习字,宣纸上“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的墨迹未干,窗外便传来孩童嬉闹声。

当年那个轻狂少女柴清,如今总爱在诗笺角落钤一方“克己”小印。她每当看见儿子嬉笑打闹,便会指着书房楹联温言:“还记得为娘教你的《周易》吗?'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这才是立身之本。”

暮色中,柴清轻抚着姐夫当年赠的《朱子家训》,忽然听见女儿在庭院里念:“爹爹说姨父最厉害了,他教的对联让娘亲从刺猬变成...变成...”

孩童努力想着形容词,“变成棉花糖啦!”

柴清忍俊不禁,望向天边新月,终于懂得何为“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文章的最后,柴清的上联,你有什么好下联?评论区分享。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