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字迹,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他的字体或苍劲有力,或苍劲有力,或苍劲有力,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在整个书坛都属于“独一份”。
下面要说的,就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埋头苦干”,陈振夏。最下方,是一句话:“致陈振夏先生。”虽然只有几个字,但这副画给人的感觉却是极好的!这种夸张的笔触,让人一眼就会被吸引。毛主席的字,就是这么的浮夸!
光是“埋”字,就已经够夸张的了!“土”字在左侧被拉长,而在右侧则是“里”,这样鲜明的反差,实在是太震撼了!这一笔一画,给人一种粗糙的感觉,仿佛是用一把凿子在沙地上刮出来的,而且还带有一种天然的印记,仿佛被虫咬了一口,格外的有滋味。
而在“头”字的左侧,“豆”的偏旁处,横向勾勒的格外精细,使得这个字显得修长而修长,与右侧的“页”相比,显得格外鲜明。但这样的夸张,却让整个文字充满了韵律,犹如一曲美妙的乐曲。他的字很多,但并不复杂,甚至有一种很简单的感觉,甚至有几分正楷的味道。
第一个“苦”,就是“口”。尤其是那一道横线,更是夸张地摆在了一幅画的中央,让整幅画看起来非常的稳固。从上方的“艹”开始,到中间的“十”,最后到最后的“口”,这三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他又看到了那个“干”,这个汉字是一个很古老的汉字,它的左、右两个部分都比较繁杂。左侧高出一大截,右侧的竖条更是被拉长到了极致。左侧高右侧矮,这样不规则的排列,让字体看上去更加美观。
这四个大字,并不只是一笔一划,而是一种歪斜。这样的角度,让整个画面显得格外有力,就像是四个大大小小的石块,稳稳当当地站着,让人觉得格外踏实。
题中的“赠陈振夏同志”七个字,很有趣!尺寸上作了些夸大,颇有苏东坡所言之“大小错落”之意,格调全然不同。这四个字和第一个字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那几个大字,龙飞凤舞,但那几个字,却显得格外天真,稚拙,有点类似于儿童的“孩童体”。
这是毛主席在延安时候经常使用的签字方式,给人一种很熟悉的感觉,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毛主席将三种截然不同的字体融为一体:第一个字写得很夸张,第二个字写得很傻,第三个字写得很简单,但署名却很耳熟。这样的组合,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毛主席的字迹有多么的神奇,原来,这书法,还有这么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