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实习生 何奕辰

每天的上班时间可以“随意些”,每年的年假多长、哪段时间申请也可以“随意些”,每天的工作“尽己所能”就行……年轻人想要的这种工作,真的能找到吗?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上海市金山区找到了一群颇具“松弛感”但又“形散神不散”的新农人。他们有人专门生产口感优质的品牌大米,有人卖起了79元3斤的高品质番茄,并且,都挣到了钱。

26岁小伙卖番茄,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

特冒头有机农场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廊下镇,占地近300亩。整齐的大棚一字排开,田头矗立着原木风的主楼和工坊教室。这家农场乍一看与其他农场并无不同,却在全网有超25万名粉丝。

1998年出生的周程聪是“特冒头”的创始人,与他一起开农场种地的还有20多个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高才生,其中不乏来自加州大学、纽约大学的“海归”青年。这群年轻人所学专业多样,比如生物科学、金融、信息工程,学农业自动化专业的周程聪是团队里和“农业”最相关的人。

“原本我没想过要做农业。”周程聪最初只是拿家里亲戚的一块荒地“微种”一下番茄,他和女朋友平欣宇从大二开始就创业了,当时主要为各种企业做电商服务和视频等。种着种着地,两人发现要“有机地”种一片番茄、草莓并产生收成,真是太难了。但当他们真正把烂番茄、烂蔬菜等做成有机肥料,种出自己想要的有机水果、蔬菜,便发现它们真的很好吃。

产品口感好,但产量不行,这题怎么破?如果能把“有机”理念推广开来,并开启直播带货这种直销模式,是不是就能挣钱了?为此,两人把前期做电商服务挣的钱拿出来,投资打造了一个年轻人喜欢的有机农场,从“吸引年轻人来玩”开始培育社群,再通过经营社群销售有机作物。慢慢地,他们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大,销售额也越来越高。

“我们种植并销售了全球300多种有机番茄,上海60%的米其林餐厅都用我们家的番茄。”平欣宇说。

负责烹饪和视频拍摄剪辑的王陶然,偶然看到媒体对“特冒头”的报道后,主动来报名应聘。“‘有机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当时一下子就被这个理念和工作模式吸引了,我现在很喜欢新农人这个新身份。”

周程聪现在的番茄生意越做越大,他入股了新疆的番茄罐头工厂,还在全国各地包地种番茄。位于上海金山的农场主打“有机”,他们销售价值5000元到两万元不等的年卡给客户,每周给客户寄有机蔬菜,同时开通直播带货;公司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农场主打高效种番茄,番茄和番茄罐头出口到欧美国家。“特冒头”一年的番茄销售额4000多万元。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种大米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新农人都提到“回村种地给他们提供了情绪价值”。“安心”固然重要,但赚钱养家的“安身”同样是不可回避的考验。这群年轻人如何在土地上一边“过得开心快活”,一边挣钱呢?

“植入科学技术,能带来许多新思路和新玩法,让更多人看到农业不同的一面。”上海盛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90后创始人陈建宇是个“农二代”,接手父辈的大米工厂已经近10年。这些年,他自建“来金山白相”电商平台,承接创立区域品牌“稻花湾”,如今还着手打造“稻花湾”稻米文化馆,为青少年提供一条优质的研学打卡路线。

“我在2016年就搞电商平台,当时做传统大米种植产业的父母觉得我疯了。”陈建宇如今带着一群年轻人研发了高毛利的大米衍生品,有大米面包、大米饮料、大米奶茶、大米咖啡、大米布丁,全品类地卖大米,令家人刮目相看。

他还愿意在创新上投资。他和团队成员联合一家机械公司一起创新研发了先锋冷磨技术,提升大米的口感和产能。“经过常规加工后的大米,由于米温高会破坏营养价值,还会增加能耗。用了智慧加工设备后,不仅能降低米温、减少能耗,还能提高出米率。”陈建宇说。

如今,陈建宇成了金山区稻米产业化联合体负责人,带动全区约3万亩水稻的种植。

种大米的讲究技术含量,搞农业设备的更是不能落后。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农业企业,创始人胡耀峰也是一个年轻人。他致力于为智慧农业的数字化升级和多元化应用场景提供价值与服务。这家公司能利用大数据和大模型技术,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及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帮助农业管理者实现温室的高效管理。

新农人讲究“科技含量”,青年小店要“出圈”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日前发布的一项有1500名青年参与的调查显示,87.2%的受访青年期待更多“新农人”扎根乡村。

和“农一代”相比,新农人的受教育水平更高,往往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大部分新农人从事农村电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

今年28岁的周语怡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现在在金塘农业科技发展公司负责种植技术工作,“金山区十分重视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发展机会,所以我毕业后就选择在这里工作了”。

金塘农业科技发展公司主体为占地2.5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连栋温室,通过现代农业设施、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及标准高效的栽培管理技术,实现了周年生产串收番茄和夏季高温时期轮作西甜瓜的种植模式。

周语怡和同事们在这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白天和授粉的小蜜蜂一起工作,“我现在只需要用手机就能实时监测大棚的环境参数,这样先进的实操机会在我老家几乎没有”。周语怡说,自己要努力学习公司的先进技术与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争取早日在上海落户。

在上海盛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二楼,能看到智慧稻米加工基地完整的流水线,透过玻璃长廊可以看到去石机、流量秤、砻谷机、谷糙分离机等按序排列。这是年轻的总经理陈建宇用4000多万元购入的新设备,这让大米工厂一下子变得“科技感满满”。这些设备可以让他的大米口感更好、生产效率更高,长期来算,这笔投入是划算的。

有意思的是,这些“科技狠活”农产品的目标销售对象,也是青年。团上海市金山区委员会日前提出了“青年小店”帮扶设想,将通过各类青年交友活动、龙舟比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给新农人和他们的产品一个展示渠道,全方位、多场景帮助这些农产品“出圈”。陈建宇参加了不少团组织的活动,“有好东西,想要更多人知道”。

全国人大代表、同样是新农人的魏巧曾提出“关于实施新农人支持计划支撑农业强国的建议”。她建议为符合条件的新农人提供导师辅导、培训机会、就业补贴以及政策支持。这一建议也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为重点督办建议之一。

这两年,周程聪见证了青年力量涌入金山区,也看到了不少人因为农业太辛苦而不想留下。他坚定地选择留下做新农人,为农业带来科技力量,“我们现在有了一些流量、有了一些名气,未来我还会继续探索以科技服务有机农业,让更多青年加入进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