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秘画像 供图/曾清根
作者 /林鸿东
壹
在古代,考上进士,意味着读书人经过寒窗苦读、悬梁刺股之后,终于通过科举考试的最高阶段,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这不仅是对个人学识和才能的肯定,更是家族和家乡的荣耀。及第的进士,从此前程远大、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济世抱负。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培育出的精英阶层,是万千士子中的佼佼者,是维护历代王朝运命的国家栋梁。
我们知道,在中国浩瀚的岁月长河中,宋代以其文化繁荣、科举兴盛而著称。宋代的进士群体,因人杰辈出,宛如璀璨星辰,缀满着历史的苍穹。作为仅次于府城的泉州“滨海邹鲁”之地,古同安县同样涌现出过众多才华横溢的宋代进士。然而,在这众多的同安宋代进士之中,来自现今翔安区境内的进士又有几人?他们都是谁?是否如同大帽山石佛洞里的古老石佛,在历经千年沧桑之后,被世人遗之忘川,静默于尘世之一隅。
最近,我陆续翻开了一些相关的地方志书,如《大同志》《马巷厅志》等,几番披阅,终于得以窥见宋朝时期翔安进士群体的冰山一角。在这些珍贵的方志文献中,我找到了五十位同安籍宋代进士的记录,其中,属于马巷厅辖区内的有五位。由于过去的马巷厅范围包括金门,故五位宋代进士中还要扣除三位金门阳翟的进士,最后,只余下两位许姓进士。他们便是许厝的许衍与东界的许巨川。值得注意的是,马巷厅的管辖范围并未涵盖翔安北部山区,因此,那片广袤的山地上很可能还隐藏着未被发掘的进士故事。但就目前掌握的资源而言,许衍与许巨川,是地方志文献中明确记载的翔安区宋代进士。
许衍:因仁人之心曾被朱熹写信点赞
许衍,字平子,许厝人,宋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及第。关于许衍,我查不到多少讯息。只知道即将出任建宁通判本应前程广大的他,不知何故未及赴任便溘然长逝。但许衍的故事并未因此而结束,他的儿子许伯诩因父荫担任过仙游知县与福州通判,延续了父亲的政治生命。许衍的弟弟许衎则走向了另一条文人之路,隐居。他是一位饱学的文士,曾编写了四十卷的《田舍墨记》。许衍一生短暂却书写了极为辉煌的一页,他与朱熹有书信往来,朱熹在写给他的信中,称赞他:“仁人之心,未尝忘天下之忧”,这是一种足以令时人称羡的莫大荣耀。
许巨川:一心致力于教育的学者翘楚
许巨川,字扬甫,东界人,宋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及第。许巨川一生立志深耕教育,且以教育成就著称。正因如此,他在进士及第后,很快又考了教官科,最终成为宋朝时期倍受尊重的“教官”,先后出任过广州、建康的教授,其教育生涯以“笃意训诲,成就甚众”著称。许巨川也当过地方官,如东莞知县。在担任东莞知县期间,他积极筹集资金修复防御城墙,有效保护了百姓的安宁;同时,他还努力筹集县学费用,为地方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的东莞百姓因感恩于他的贡献,特意为他立了生祠,以示敬仰与感激。在《八闽通志》中,我还找到了许巨川在嘉定二年(1209年)为家乡同安修建石狮桥的记载。石狮桥位于铜鱼城西南二十五里处,“在从顺里四五都,跨小同溪”。
贰
《马巷厅志》的记载是否完整呢?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位名为曾秘的宋代进士进入了我的视线。在探索大帽山石佛洞的过程中,我偶然间获得一个与石佛洞无关的人文线索:与新圩镇村尾村毗邻的蜂腰岭上,矗立着两座宋代古墓,它们的主人是曾国辅夫妇。据同安区大路尾曾氏族谱记载,曾国辅夫妇是同安县进士曾秘的父母,生前居住在曾溪村,而大路尾的曾氏家族正是从古老的曾溪村迁徙而来。现今,曾溪村已无曾姓后代居住,其位置现为村尾村西侧。
关于曾国辅,《曾氏族谱》的具体记载为:“国辅 希孟公之子,赠朝请郎,生于甲午年,配叶氏,封宜人,葬同安曾溪岭顶,号蜂腰穴,竖二牌,云过月,坐坤向艮兼未丑,三子:昂、秘、穆。”族谱中的”秘“,正是曾国辅的次子曾秘。这位曾秘正是《大同志》所载的同安县五十位宋代进士之一。
曾国辅是曾溪人,且葬于曾溪岭山顶。那曾国辅次子曾秘算不算是翔安区的大宋进士?这个疑问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如果曾秘算翔安区的大宋进士,那他显然是被《马巷厅志》所遗漏。
曾秘,字泰之,乾道五年进士及第。我们可以从地方志和族谱中,拼凑出他大致的人生轨迹。如清康熙《大同志》人物志科举篇载道:“曾秘 乾道五年,祀乡贤”,乡贤列传篇载道:“曾秘 字泰之。与朱文公友善。乾道五年登第,荐为国子监丞。知惠州,时群盗蜂起,道路不通,公捐俸缮亭驿,增“冷泉”、“叱驳”、“秀麓”等庵,设兵防守,以济行者,后知漳州,惠民遮道留之。终朝奉大夫,卒葬罗山。”
从地方志文献中,我们可以得悉曾秘进士及第,比同乡的许衍、许巨川早,成就也比两许高。他先后担任过国子监丞、惠州知州、漳州知州等职。在惠州知州任上,他面对群盗蜂起、道路阻塞的情形,毅然捐俸修缮亭驿,增设可供行人休憩的庵堂,并设兵力进行防守,以保障行路安全。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和敬仰,更为他赢得了“惠民遮道留之”的美誉。最引起我关注的是,最后一句“终朝奉大夫,卒葬罗山”。
罗山在哪?
同安大路尾《曾氏族谱》同样写到曾秘:“秘 字泰之,国辅公次子,行五十五,登宋乾道乙丑进士第,为国子监丞。知惠州,设法教民令知礼让。时群盗蜂起,道路不通,公为捐俸缮亭驿增冷泉、叱驳、秀麓等庵,设兵防宁以济行者。任满当迁,百姓遮道留之。又知漳州,终朝奉大夫,崇祀乡贤,与朱文公友善,载《同安志》。配陈氏,合葬同禾里七都罗山即土地山......”
原来,罗山是“同禾里七都土地山”。“同禾里七都”,《马巷厅志》指出其为“山吓、何宅等乡”。何宅地名,于今尚存,距曾溪村不远。有一份在厦门文史研究者手中广为流传的同安黄大张《清代同安地名手抄本》,据手抄本所记,何宅、蜂腰、曾溪等地名,皆同属于“同禾里七都”。也就是说,罗山可以锁定在曾溪一带。
曾溪历史上,曾经是同安曾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村尾村刘贤追告诉我,现居住于曾溪村的黄姓村民由于敬畏古贤,至今仍保留着曾姓祖厝宅基地,无人敢擅自占用。他告诉我,曾溪有座口口相传的“丞相墓”,“丞相墓”曾有石笔、石狮、石马、石人、半月形墓碑等石构件,只是现损坏严重,大多构件已丢失,但古墓所在的土包,至今还在。刘贤追认为,这座“丞相墓”很可能就是曾秘墓。2024年11月,刘贤追与曾秘后人曾清根在曾溪一带寻找曾秘墓葬时,曾溪一村民曾指认“丞相墓”位置,更让人震惊的是,该村民还指出,古墓的所在地就是土地山。
曾秘墓究竟是不是“丞相墓”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我在阅读民国《同安县志》时,找到了“知府曾秘墓在同禾里曾溪”的关键字眼。看来,曾秘墓所在的罗山,可以确认为现翔安境内的新圩镇曾溪村土地山。民国时期的县志编撰者能确认曾秘墓在曾溪,可见当时墓地尚存。村民口中的“丞相”之称,或许正是源于对曾秘曾任国子监丞这一官职的误解和敬仰。刘贤追所道的墓前石像生,石狮估计为石虎之误。唯一让人生疑的是,石人的说法,因知州的级别,墓前似乎还没有资格拥有石翁仲。
据悉,曾秘不只是历任国子监丞、惠州知州、漳州知州,他还曾经当过龙岩县的县丞,如《宋元学案补遗》便曾提及曾秘任龙岩县丞时,曾恳请朱熹撰写一篇《漳州龙岩县学记》。在《漳州龙岩县学记》中,我们可以得知,朱熹之所以会写这篇县学记,是因为曾秘与他的好友“石、许诸君”往来密切。朋友的朋友是朋友,地方志中称曾秘“与朱文公友善”,是有依据的。
叁
无论如何,即使“丞相墓”无法确认与曾秘有关,通过方志文献、家族谱牒与田野调查三重印证,仍可确认曾秘(1169年进士)的籍贯归属为原同安县曾溪村(现为翔安区新圩镇曾溪村)。依据有三:一是曾溪村宋时为曾氏聚居地;二是曾秘父母为曾溪人,且墓葬地在今翔安曾溪村附近;三是曾秘本人的墓葬地在今翔安曾溪村土地山。翔安区宋代进士名单理应增补宋乾道五年及第的曾秘。这一发现不仅补正了《马巷厅志》的缺漏,更揭示了宋代同安文教网络向沿海地区的延伸——曾溪曾氏、许厝许氏与东界许氏共同构成了闽南滨海士人群体的重要支脉。
又解锁新玩法!在荻花洲还能这么玩→
出片率100%!超美花海,就在翔安→
编辑\林鸿东
一校\蔡佳怡 二校\王妍
翔安区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