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大学教育的向往越来越热烈。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中国各类高等院校总数达到三千一百多所,在全世界处于前列。
实际上,中国人对高等教育的热情,从古至今,几乎没有变过。
这块清代匾额【成均擢秀】,福建布政使景安题写于嘉庆十一年(1806),题匾词赞誉受匾人太学生周文开是国子监里的出众人才。
题词中“成均”指古代大学,此处特指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历朝官办的最高学府,相当于最好的大学。能入读国子监的人,放在今天看,个个都是清北一流学子。
前述题词中的“成均”二字,起源于远古尧舜时代(距今约4000年),传说是五帝时期的学校名称,《周礼》引董仲舒的话说:“成均,五帝之学”。而“成均”作为远古时期高等学府,《周礼》描述其功能称,“成人才之未就,均风俗之不齐”,字面意思即:使人成才,整体提高国民的平均文化水平(风俗)。
到了西周时期,“成均”就是大学的总称。《周礼·春官·大司乐》说:“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可见在西周,中国人已经开始用国家的力量办学,用于培养朝廷人才。
再后来,“成均”被用于泛指官设的最高学府。南朝宋颜延之《宋武帝谥议》:“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意思是国家要致力于培训大学文化(国学传统等),家庭则应倡导宽宏大量的仁义。唐杨炯《崇文馆宴集诗序》曰:“齿於成均,所以明其长幼。”大意是受学于“成均”学府,所以明白长幼伦理秩序。
在中国人数千年的教育传承过程中,“成均”无疑是作为一个文化媒介(传承教育的理念)和教育实体(官办大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块题写于清光绪九年(1884)的【成均首选】匾,题词赞誉受匾人是太学生里的佼佼者,拥有真才实学。
以上可见,早在五帝时期,中国人就明白教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动用国家的力量扶学、办学,尽量让国民享受到高等教育。这种一脉相承的教育基因,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在唐代时期,官方国子监一度被改名为成均监。
值得一提的是,古时中国人的“成均”教育概念,不仅让历代国人受益,而且也深刻影响了今天的韩国。公元992年,高丽时代的朝鲜半岛统治者,模仿中国王朝设立国子监、成均监的做法,也建立了朝鲜半岛版的国子监,后来改名为成均馆——这就是今天的韩国著名大学成均馆大学的前身。
在此不禁萌生一个疑问,如果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历史上“成均”一词所涵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大学文化等整理打包,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话,韩国人会不会又跳出来抢夺“成均”这块文化遗产的招牌呢?
笔者深感遗憾的是,“成均”作为中国古老大学的称呼,是中华五千年大学教育的启蒙,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等,无不起源于此,然而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在现实中已找不到同名的官办学府机构,经查询,唯有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和私立技工学校在办学登记中使用“成均”相关名称。
所幸还有贵为中国双一流大学、全国重点大学的浙江大学,以校歌的形式,为我们保留了“成均”文化的记忆,浙大校歌曰:“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国有成均,在浙之滨.....”该校歌之词,是著名国学家、原浙大教授马一浮在1938年创作的。
在此整理一些历史上有关“成均”的诗词以飨读者,也借此提请广大国人注意:“成均”字号下诞生的中国古代大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永久记忆和传承——
《秋日书怀》
宋·王之道
一别成均十九秋,断肠千里致书邮。
可怜率士民心固,端为当年圣泽流。
此去会看还北狩,夜来先梦到东州。
尊君正是吾侪事,可但南冠学楚囚。
《送林谦之司业出为桂路提刑》
宋 杨万里
雨眠起宵坐,搔首偶不欣。
孤念元无感,怀我同社人。
昨日林先生,抱经出成均。
初闻为渠喜,忽悟谁我亲。
缅然记宿昔,夜颍水际门。
微月耿秋寂,幽蛩慨凉新。
论诗煮豆粥,粥熟天已晨。
先生补天手,万象焉能春?
若非千载仰,却要今世珍。
圣门旧傅业,不在先生身。
雪前何有松?燬中谅非珉。
论思尺有咫,决去曾逡巡。
谁言我无耳?老矣未有闻。
先生又舍 我,离别尚足云。
桂山玉笋立,桂水罗带纹。
得句能寄似,不须持岭云。
《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
宋代 苏辙
昔在京城南,成均对茅屋。
清晨屣履过,不顾车击毂。
时有江南生,能使多士服。
同侪畏锋锐,兄弟更驰逐。
文成剧翻水,赋罢有馀烛。
连收颔底髭,未耗髀中肉。
飞腾困中路,黾勉啄场粟。
归来九江上,家有十亩竹。
一官粗包裹,万卷中自足。
还如白司马,日听杜鹃哭。
我来万里外,命与江波触。
罪重惭故人,囊空仰微禄。
已为达士笑,尚谓愚者福。
米盐日草草,奔走常碌碌。
尺书慰贫病,佳句烂圭玉。
多难畏人知,胡为强题目。
徂年慕桑梓,归念寄鸿鹄。
但愿洗馀愆,躬耕江一曲。
《次迟韵示陈天倪秀才侄孙元老主簿》
宋代 苏辙
茅檐有佳客,肃肃清风兴。
吾孙成均来,左右皆良朋。
为怜众兄弟,将冠未有称。
条枚失熂燎,中林化薪蒸。
老夫方苦贫,不办酒如渑。
夏田已失麦,种豆喜多蝇。
何以待君子,箪瓢容一升。
君来岂非误,门庭冷如冰。
《赠卢睿卿司业》
明·严嵩
南舟遥问秣陵程,北客初谙作宦情。
海近云霞连北固,宫深钟漏隐西清。
才名早已储三馆,形胜真堪赋两京。
自昔成均师道重,诸生今喜得阳城。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公众号ID:zhpctx
品藏天下,怀古惜今
块块荣匾豪门事,待追忆
件件华艺巨匠心,绽异彩
古曲今颂,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