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巅峰时期到底有多少兵力,连雍正都不敢动他?

先说结论,巅峰时期的年羹尧手下掌握着20万大军,而且这些部队都是大清常年作战的部队,能征善战,战斗力极强。



不过这些部队并不是年羹尧嚣张跋扈的根本。

年羹尧之所以可以长期作威作福,最重要的还是雍正对他的信任和重视,以及他远超常人的军事天赋。

暗流涌动的朝堂

雍正即位初年,不仅有局势严重的西北军情,还有十分麻烦的朝堂派系。

雍正元年,萝卜藏丹联合女金世仇准噶尔汗国爆发叛乱,并迅速席卷整个青海省。



如果清廷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康熙年间发生的准噶尔枪骑兵掳掠京师将会重演。

可清廷这边情况也很麻烦,康熙年间财政严重亏空,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却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由于连年用兵,雍正时期的西北军事已经耗费超过5000万两白银。

等到此刻年羹尧临危受命,用兵西北,雍正的国库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



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年羹尧不能速战速决,西北的军事叛乱将一发不可收拾。

而年羹尧也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他通过仔细的勘察以及稠密的军事部署,仅用三个月就把萝卜藏丹的叛军歼灭。

之后,年羹尧又以开明的政策彻底稳固了西北的民心。

也正是因为年羹尧的“巨大成功”,雍正才有了在朝堂立足的资本和稳固的皇权。

这些都是雍正后来推行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雍正皇帝才会对年羹尧“感恩戴德”,甚至要求自己的后代也必须牢记年羹尧的功劳。



为了嘉奖年羹尧,雍正更是主动分权,写下了如下一段“肉麻”的“情话”:

“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可没想到雍正皇帝的“真情实意”并没有换来年羹尧的“真心拥护”,反而换来了年羹尧的“愈发骄纵”。

雍正时期,由于战事稀少,总体太平,所以锐意改革、能言善辩的文臣并不稀疏,但能够独当一面的武将却只有年羹尧一个。

所谓“物以稀为贵”,年羹尧的“稀有价值”在雍正初年显得尤为重要。



大家可能对此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下面这个例子会给大家更为直观的感受。

雍正四年,年羹尧被赐死,五年后,通泊之战爆发。

由于轻敌冒进,2.4万骁勇善战的清军壮士埋骨准噶尔汗国,只有不到2000人灰头土脸地逃了回来。

这场失败的战役被西方史学家斯塔尔称为“19世纪以前清军最大的失败”,并以此留名青史。

如果年羹尧此时领兵出征,绝对不会发生如此惨烈的战争。



只可惜此刻的年羹尧“坟头草”都已经长满了。

其实就算年羹尧“要挟”雍正,也只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势罢了,他根本没有要走到“蓄意谋反”的程度。

哪怕年羹尧“嚣张跋扈”、“独断专权”,甚至“藐视皇权”,但这都不代表他敢忤逆雍正。

按照清朝的政治体制以及皇权至上的官僚模式,年羹尧是根本没有办法谋反的。



倘若年羹尧谋反,有多少人愿意追随先不说,首先他无法解决的就是内地后勤补给问题。

二十万人的“伙食”可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无法解决粮草问题,年羹尧的“谋反”就是个笑话。

也因此年羹尧从一开始就不会谋反,只不过在封建时代,该低头就要低头。

为人臣子,就要会做“奴才”,年羹尧显然并没有这个觉悟。

雍正把他称为“朋友”,他也真的不把雍正当“主子”,这才是他最大的败笔。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