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命运,这句口号的诞生,是和科举制度有关的。在古代科举考试是无数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关键途径,而考中进士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
进士,就像是古代科举金字塔的顶端明珠,象征着无上的荣耀与地位。
可你知道吗?这看似统一的进士名号下,其实还细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个等级。
都是进士,为何会分为几等,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1、科举制度与进士的产生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历史时期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至今的现代教育都深深受其影响。
可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时期,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科举,至少根据各种历史文献可以得知,科举在隋朝时才走上舞台,在唐宋时不断完善,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成熟阶段。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就犹如一座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处于底层的寒门子弟,要想读书改变命运简直难如登天。
因为各种教育资源、官僚系统,都被世家门阀大族所垄断,人才选拔主要靠举荐,你即便有才也很难有出头之日。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真的做到了唯才是举,因此它的出现才打破阶层固化,让无数平民子弟能靠读书来改变命运,也为朝廷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成熟阶段的科举制度,有一套严密规范的考试体系,从低到高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
考过童试被称为秀才。有了秀才身份,就有了参加更高等级考试的资格,还能享受一些特权,比如见县官不用下跪等。
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
到了这一阶段,其实已经算改变了命运,举人的社会地位大幅提升,还有机会进入官场,哪怕不做官,在地方上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范进中举” 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足以见得中举对读书人的重要性。
举人再往上考,就是会试了。会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考中的就成了贡士。贡士们已经是精英中的精英了,但他们还得参加最后一关 —— 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由皇帝亲自主持。一开始殿试是和前几项流程那般淘汰率的,只有在皇帝面前表现优秀的贡士,才能脱颖而出成为进士。
后来在宋仁宗时期殿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了淘汰制,规定只要参加殿试的考生,都能成为进士。这一政策也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2、进士等级的划分与差异
殿试录取的进士,按照成绩分为三个等级。
一甲是最高等级,只有三个人,从高到低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他们被称为 “进士及第”。
这三个人是这批考生中最优秀的人,那可是万里挑一,优中选优,是天之骄子,待遇自然比后面的考生要好,起点更是不低,通常会直接入职翰林院。
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都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是知识分子中的精英,是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仕途前景可谓一片光明。
二甲几十人则被称为 “进士出身”,录取规模占总数30%左右。通常除了二甲头名可以在翰林院继续深造学习之外,其他考生还得再参加一场考试才能成为翰林院的储备干部。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当地方官,二甲进士到地方上为官,还是能挑到相对较好的岗位。
三甲的进士被称为 “同进士出身”,人数最多,占比超60%。
他们的地位和待遇,相比前二甲就差了不少。三甲进士一般只能去地方任职,而且只能从二甲挑剩下的官职中选择,大多是一些县一级别的官,比如知县、县丞之类的。
从官场起点来看,三甲进士和一甲、二甲有着明显的差距,想要往上晋升,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进士等级划分得很严格,不同等级的任职起点也不一样,但考试成绩可不是决定仕途的唯一标准。
进士等级只是一个起点,真正决定一个人仕途高度的,是他的才能、品德、机遇以及努力程度。
对了还有是否有后台,这个很重要。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