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现代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艺术教育家。与齐白石合称“南黄北齐”。
黄宾虹于1881年师从陈春帆学画;1886年师从画家郑姗绘山水,又从学于陈若水绘花鸟;1904年,任教于芜湖安徽公学;1909年,创作作品《歙县渔梁》《水墨山水》等;1916年,创作作品《黄山狮子林》《写陆放翁诗意》等;1925年,创作作品《遥山苍翠》;画史专著《古画微》刊行;1930年,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席、新华艺专国画教授,作品参加比利时独立一百周年纪念国际博览会,获“珍品特别奖”,另创作作品《绿绮园图》;1954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并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1955年,获评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3月25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0岁。
黄宾虹笔墨探微
代序
文/王伯敏
黄宾虹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画家,写祖国壮丽河山,浑厚华滋,元气淋漓。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几乎接近穷理尽性、笔墨神妙的境地。所谓“黑、密、厚、重”,是他的画法特点。
宾翁山水,若论成熟,当在60岁之后;至80岁,臻于神化。他一生遍历名山大川,曾八上黄山,六七十岁的高龄,犹纵游苏、浙、闽、粤、桂、滇、蜀、冀、鲁诸胜地。对于山川自然的无穷变幻,有着极为深切的体会。他的山水画艺术,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他的表现,有着如下几个方面:
“黑、密、厚、重”是黄宾虹的绘画风格。
这是黄宾虹1954年作的《夜山图轴》
(纵 51.5 厘米,横 37.2厘米)
一是“搜妙创真”。我国传统的山水画,既强调“外师造化”,又讲求“因心造境,以手运心”,重视“迁想”“凝思”,然后经营落笔。五代荆浩曾说,画山水应该“搜妙创真”。“妙”是客观的存在,也是画家的感受,“搜”是需要画家的主观努力。画得好,与“搜”得“妙”的关系最密切。宾翁在这方面,便有胜人之处,他说:“纵游山水间,既要有天马腾空之劲,也要有老僧补衲的沉静。”这两句话,前者是指画家对于山水的热情,后者是指画家对于山水的冷静思考,所以面对山川,分外敏感。有一年,他游雁荡山,居灵岩寺,一日晓起静对天柱、展旗诸峰,他说看久了,便觉得四山有如生龙活虎出现,有跳有跃。他对朋友说:“这次看山,给我印象极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万壑奔腾。”自此之后,他画山水,便非常注意“静中之动”。他又说,山峰有千态万状,所以气象万千,它如人的状貌,百个人有百个样。有的山峰如童稚玩耍,嘻嘻笑笑,活活泼泼;有的如力士角斗,各不相让,其气甚壮;有的如老人对坐,谈禅论道,最为幽静;有的如歌女舞蹈,高低有节拍。当云雾来时,变化更多,峰峦隐没之际,有的如少女含羞,避而不见人;有的如盗贼乱窜,探头又探脑……宾翁对于山川的这种瞬息万变的感受,极为重视。所以他看山,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因此便能“搜”得“妙”。正因为“搜”得“妙”,所以作画丘壑多,布意奇。
“行万里路”“外师造化”是黄宾虹绘画历程的特点之一。
这是黄宾虹《香港九龙写生画稿之四》
(纵 20.5 厘米,横 19.5 厘米)
次是“山水我所有”。一个山水画家,当其接触实际,观察自然,及至挥笔作画,必然有着他的过程。这个过程,宾翁以为有四:一是“游山玩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宾翁说,游山玩水的“游”是全面地看山,“玩”是随兴而看,兴尽就不看。至于“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地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而在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再者是“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寰中,做到抉发山川的精微。有一次,宾翁非常风趣地说,孙悟空对猪八戒的性情脾气都了解,就因为孙悟空能钻到老猪的肚子里去。山水画家,就要“钻”到山川的最深处。他又说胸无成竹,不窥全豹,只能瞎写瞎画。天地本来是广阔的,画家既要概括地表现它,又要画得比天地更广阔。所以画家必须“思经天地”,懂得“万类性情”。
《山水》
题识:古人作画,用心于无笔墨处,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矼叟。
三是“三思而后行”。所谓“三思”,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三思”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山水。宾翁作山水,有时先画山,后画树,有时先画船,后画山水与树石,或者上下左右随意画,随意点,有时左上部一山未成,又移笔到右下部画几块石,看去好像东涂西抹,漫无法则,实则法则规矩在其中。所以当其完成一幅画时,图中山川、树石、云烟、屋宇、人物、气脉无不连接。他说,这种边画边思,不在于单纯的技法熟练与否,而是要画家与山川有深厚的“交谊”才可以得到。他又说,边画边思,如游览名山,移一步得一景。不过游览山水,目极数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的风光,有适意的,也有不适意的,然而边画边思并非如此,因为画的都是自己认为适意之景,所以笔底山川,要比足底山川来得美。换言之,山水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要比一般的、实际的山水更高、更美,这是指作画要经过高度的艺术概括与创造,所以“三思”极重要。宾翁说的“三思”,也还包括“中得心源”,要求画家发挥艺术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意思。对此,宾翁还有所阐述,他说画者初初接触山水,有时会发生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感到风光处处新奇,这里好,那里美,大有应接不暇之势;另一是感到无啥好,一望眼,即欲回头转向。遇到这两种情况,要理智一点,不能太任性。根据宾翁的经验,对前者,要能做到“约”;对后者,要能做到“亲”。做到了,便能“驾驭”山川,心中便能占“山水我所有”,否则于画就无益。什么是“约”呢?这是对客观对象的“抉尾择要”。在应接不暇的山水中,要能冷静下来,有所分析;要能细细地观察,熟识其特性,领略其情趣,然后化山川的繁杂为艺术的“约”,做到对山川的最美处以艺术去概括。倘使心中无数,便不能概括,即是不能“约”。什么是“亲”?这里指画家对山水要有热情,即便遇到穷山恶水,也得看一看,可以有个比较。一个地方,总有一个地方的特点,有些地方,白昼看上去极平凡,可是晨昏看去很美妙,这边看去不好,那边看去却很好。所以看山也要心要耐,思要勤,不能让好景到了眼前却失之交臂。
《设色山水图册》之一
纵 22 厘米 横 26.5 厘米 1954 年作
题识:用笔于极塞实处能见虚灵,多而不厌,令人想见惨淡经营之妙。矼叟。钤印:黄宾虹
四是“黑墨团中天地宽”。我国传统的山水画,丰富多彩,有的如王蒙所画,千笔万笔,布满一局,此是“密”;有的如倪云林所画,疏疏几笔,一片清明,此是“疏”。绘画表现,不论是密是疏,都要求意境深远,做到密而不琐,疏而不单调。绘画艺术,要求以有限的形象来表现无限。画的是几座山,但要叫人看去重重叠叠无数山,这才叫作丰富。宾翁所画,属于密体的一种;但在艺术表现上,依然是极其简练的。他自己作画或教人作画,常常强调一个“藏”字。关于画中的“藏”,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有一段话提到:“画叠嶂层崖,其路径村落寺宇,苟能分得隐见明白,则不但远近之理了然,且趣味无尽。更能藏处多于露处,趣味愈无尽。盖一层之上,更有一层,一层之中,复有一层。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藏得妙时,便使观者不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有多少地步。”这里指的是“藏”与“露”,是艺术表现的方法,也是对山水画表现的一种要求,更是画家对真山真水的深切体会。对于“藏”,宾翁说在一次游罗浮时,方始恍然大悟。他以为真山真水无所谓藏,山峰、林木、房舍、流水,只不过是前后、左右、高低的关系,所谓“藏”,乃是人与山水发生了关系,是人迹不到之处,或者是到过了,又由于视觉不能及或某种原因,心里有着向往的地方。人们游山玩水,往往感到有引人入胜之景。这个入胜处,也往往是画中的“藏”。在山水画中,“藏”有时即在“虚”中,“虚”处可以不着一笔,但要看画的人感到不空虚,而是“虚中有实”。这种表现,在宾翁作品中几乎随处可以看到。他的《蜀山纪游》《湖山晓望》《青城山色》《溪山深秀》《万壑松风》《黄山云烟》等作品,在树间、山间和屋后,留出了一片、一点或一丝空白,叫人看去似云非云,似水非水,这便是宾翁画中的“藏”。此在画中更是少不了,少了它,画就闷塞;有了它,可使隔者连,可引远者近,不仅增加意境的开朗,而且画就因此肤脉连接,上下更通气。唐志契说“善藏者,未始不露”,宾翁的画,用墨固然浓黑,因为他是“善藏者”,所以在浓黑的笔墨中,更显出它具有引人入胜之妙。石涛有诗道:“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宾翁晚年的山水画,便是在“黑墨团中”藏着万趣,在“黑墨团中”表现出“天地宽”,所以宾翁画中的浓墨,正是墨法上的难能独到之处。他是把泼墨、积墨、宿墨、破墨诸法熔于一炉。他善于用浓墨破淡墨,更善于用淡墨破浓墨。有时在一局画将完成之际,以清水笔在整幅画面上点厾,于是有些焦墨被清水点冲化开,得自然圆晕,产生别有的韵味。有时在全局山水将干未干时加上一道宿墨点,虽露笔迹墨痕,然而墨华鲜美,画之精神,由此提出,还使所画似永远润湿,充分表现出江南烟雨苍茫的特色。
《设色山水》
题识:太湖三万六千顷,奇峭广博,收入囊中,偶写其大略耳。矼叟。
这些,都足以说明宾翁山水艺术的卓越成就。前人早有言:“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迹;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前辈。”(明代袁宏道《竹林集序》)宾翁既是“善画者”“善学者”,又是“善为师者”。所以他“师古”,并不泥古,他“师迹”,并不依样画葫芦,他师“森罗万象”,又与“中得心源”相结合,因而做到取精用宏,能“运造化于掌上,显万变之象于笔端”,终为获得创造,形成在山水艺术上的独创风格,成为一位杰出的山水画家,并对近代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使其艺术之所以获得成就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画家,宾翁对祖国山川是有深厚感情的,他曾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也曾写诗表明他画山水的心情,诗中道:“我爱中华山水好,泼将水墨意融和。”他在 90 岁那年(1953)初夏,画了一幅山水,题句其上:“北宋人画云中山顶,寓有及时霖雨之意,民物关怀,于此可见。”这说的是北宋人,北宋人画“云中山顶”,寓意是否如此,姑且不论,但是宾翁的这句题语,正好表露出他自己的“民物关怀”的思想感情。绘画创作,总是客观的美和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的,描写自然的作品,自无例外。宾翁的这种思想感情是可贵的,他爱祖国,关怀民物,所以确切地说,宾翁是一个热爱祖国、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出的山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