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白石山堂是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全资子公司:是目前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一家书画院,全权负责齐白石文创、齐白石风尚等品牌的创立与发展致力于对齐白石书画、艺术、篆刻鉴定及拍卖等资产进行内容挖掘、体系梳理、产业推动、业态创新、价值观重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打造基于齐白石文化艺术的产品创新平台的重要环节。
齐白石篆刻初学浙派的丁敬、黄易,后学赵之谦、吴昌硕。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多字官印等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齐白石篆刻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齐白石最初是学木匠的,这是人所共知的旧闻了,但他是如何从一个木匠的起点,最终成了民国后乃至近代名声大振的篆刻大师呢,今天说一点他的旧事。
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号白石、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12岁学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对这四绝,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40岁后周游祖国各地,作山水画甚多。60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生。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诸家,重视创新,擅长山水花卉、虫鸟鱼虾、蜻蜓蝉蝶等。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建国后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一,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湘潭黎氏家谱·第四修》载:湘潭黎氏(敦本堂)第一派始祖黎公笃生,独子再传(第二派);再传公子二,即尊周、绪周(第三派)昆仲。两兄弟成年后分家,成为家族习惯称之黎氏上、下房的皋山、拗才两支。兄黎尊周为上房,于湘潭县茶园铺皋山南泉冲定居,弟黎绪周寓中路铺拗才晓霞山繁衍。经数百年休养生息,人丁兴旺,家族繁盛。自清中叶起,黎氏族人陆续迁居湘潭县城、长沙乃至世界各地。”
“湘潭黎氏四修家谱(自第18派起)辈序歌曰:光、培、锦(景)、泽、模、烈、均、鉴,湘、东、烻、基,锡、永、懋、灿。”
白石老人与黎氏家族的交往可追溯到近百年前从黎丹开始,之后又有多位族人与白石老人都有深交。论辈份竟然是祖孙三代甚至四代,一位长寿老者与一个家族数代人先后交密可谓罕见。齐氏与黎氏各位交往又有各不相同的旧事,故将其逐位介绍,使读者对黎、齐两家之友谊有完整的了解。这些故事都饱含感人之处,与此同时又会使人重新拾起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历史片段,使白石老人的艺术人生更为完整,更富有情趣并值得回味。
一、黎丹:形如兄弟,可共患难
最初的齐白石是跟着师傅胡沁园做木匠活的,据《白石老人自述》(下称《自述》)称:“我们师徒常去的地方,是陈家垅胡家和竹冲黎家。胡、黎两姓都是有钱的财主人家,他们家里有了婚嫁的事情,男家做床厨、女家做妆奁,件数做得很多,都是由我们师徒去做的。有时师傅不去,就由我一人单独去了。”在黎家的走动让他结识了黎家许多影响他一生的人。
说到胡氏沁园公,顺便提提一千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湘潭士人黎明备船迎接福建学者胡安国一家人,后胡安国与次子胡宏在隐山开设碧泉书院教授学子,提倡修身为学,主张经世致用,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一举开创湖湘学派。而这黎明与胡安国正是陈家垅胡家与竹冲黎家的先祖,黎胡两姓一千多年来,也是世交与姻亲,在此不多述。
这个时候,齐白石已经二十八九岁,他在胡沁园家里学习绘画和研习诗文,这是齐白石最早的诗文艺术基础,是他的艺术启蒙期。
在黎家结识了第一位艺术同好是黎丹,据《自述》载:“有位朋友黎丹(黎培敬长房长孙),号叫雨民,是胡沁园的外甥。到我家来看我,留他住下。夜无油灯,烧了松子,和他谈诗。”这是与学友共同研习学问的记录,齐白石也有诗提及:“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其实,齐白石在胡沁园处所学的诗文毕竟有限,而黎丹则是家学渊源,两个人水平应当是有一定差距的,所幸的是黎丹比齐白石年纪大10岁左右,又有木匠手艺和绘画功夫,这使黎丹很喜欢跟齐白石交往,甚至当齐白石两人分开后,齐白石因为诗文水平差,不敢跟黎丹通信,黎丹还专门买来信笺送给齐白石,强制要求齐白石跟自己通信。《自述》里载:“我自知文理还不甚通顺,不敢和朋友们通信。黎雨民要我跟他书信往来,特意送了我一些信笺,逼着我给他写信,我就从此开始写起信来,这确是算得我生平的一个纪念。”
在与黎丹交往这一断时间里,正是齐白石“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的时间节点,他有次去黎家给老人画遗像,给人画像时,他获得机会观看黎家收藏的名画,有心的他尽心临摹,画艺猛增。这一段时间他在学诗文上也没有闲下来,绘画营生期间,为了提高自身诗文修养,齐白石自己组织了“龙山诗社”,不久又加入了黎松安组织的“罗山诗社”,潜心钻研诗文。齐白石诗文水平由此大增。
齐白石1946年在南京补题款时有叙述的。这段文字既表述遗憾,又饱含深情:“受降后二年丙戌(1947)冬初,儿辈良琨来金陵见予。出此像,谓为谁,问于予,予曰:尊像乃乃翁少年时所画,为可共患难黎丹之母胡老夫人也,闻丹有后人,他日相逢,可归之。乱离时遗失,可感(同憾,也作恨解)也。”此画经历数十动乱后仍保存完好,真是幸事。题记中对好友黎丹谓“可共患难”,寥寥数字便能隐述他们之间情谊非同一般。他们年轻时除书信往来,还一起参加诗社可谓年朝夕相处,故能出此动情之言。此画重见天日时黎丹已去世约10年之久。
《黎夫人像》是一幅全身肖像画,这也是民间肖像画的一种样式。画家以一种恭敬的心态塑造对象,要求逼真肖似,衣服饰件尽可能豪华,给人一种端庄、华贵之感。从构图和表现手法来看,此作受到清代祖容肖像画的影响,并融入西方素描、色彩等写实技法,人物脸部已有明暗关系的染法,反映了清末人物画创作的一种趋势。
二、黎松安:最早的印友,亦师亦友
与黎松安(安又写作庵)个人的交往是齐白石从木匠转变为画匠以后。
自从芝木匠被胡恩师收留学习绘画,同时研习诗文,进步神速。数年后,芝木匠从此身份经历了“蝶蛹之变”,他“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此话表达自喜同时又对前途充满信心。从此以绘画营生的他,除了画山水、虫鸟,同时也为人画像。开始走上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
齐氏提起黎松安是这样说的:“住在长塘的黎松安,名培銮,又名德恂,是黎雨民的本家(应为祖辈),那年春天,松安请我去画他父亲的遗像……我就在松安家住了好多时候……”齐氏当木匠时无疑去过松安家,但以画匠身份上黎松安家应是第一次,“……那时,松安的祖父还在世,他老先生是会画几笔山水,也收藏了些名人字画,都拿了出来给我看,我就临摹了几幅……”齐氏在与当地乡绅交往时,总是捉住各种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正是这种如饥似渴的勤学精神,造就他日后成为艺术大师。
以绘画营生期间,为了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白石先组织“龙山诗社”,不久又加入了黎松安组织的“罗山诗社”,齐氏为此是这样记叙:“我们龙山诗社的主干七人,和其他社外诗友,也都加入,时常去作诗应课。两山相隔,有五十来里地,我们跑来跑去,并不嫌着路远。”从这里使我们看到那时人们不辞辛劳把诗文化当成是一种修养和精神追求。倒也没有当作继承传统的意识,而是一种本能。接着他们不满足仅会作诗而已,又进一步要求将好诗配以花笺(诗笺),对艺术的要求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画花笺的事自然就落在画匠白石的肩上。“我义不容辞……裁八行信笺大小,在晚上灯光之下,一张一张地画上几笔,有山水,也有花鸟……着上了淡淡的颜色,倒也雅致得很……”我把这件事也记录下来,实在想介绍这些酷爱艺术的人们如何把高雅艺术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种形式为何受到那个时代那种偏僻地方的人们如此眷爱,值得深思。
诗社合并后白石和松安不但经常见面,又因胡沁园师提醒白石绘画离不开印章又好上了篆刻。“黎松安是我最早的印友,我常到他家去,跟他切磋,一去就在他家住上几天……”根据记载,他在松安家刻印时,刻了磨,磨了又刻,把他家客室的墙和地弄得满是泥浆。但书香之家各处应该都是窗明几净的,虽然他说得有些夸张,但松安对此没有半点微词是事实。他们两人之间的感情一天天加深。当松安知道白石得到一些好的石章,便去向他要几颗,不过松安也把自己心爱的寿山冻印石与白石分享。
齐氏55岁以后便定居北京。他与黎松安友谊又开始新的一页,“我的同乡老友因他儿子劭西(黎松安长子黎锦熙)在教育部任职也来到北京,和我时常见面”,这段文字表明与老友松安同时客居他乡往来更为频繁。1931年,“重阳那天,黎松安来,邀我去登高。我们在此时候,本没有这种闲情逸兴,却因古人登高,原是为了避灾,我们盼望国难早日解除,倒也可以牵缀上登高的意义”。重阳节老友相聚本是件乐事,却因国难当头,兴致不高,没有远游,只是登上宣武门城楼,看看炊烟四起,不胜感慨一番。即使齐氏经常远游,他们亦书信不断,白石一次致松安信函中有“以友兼师事公”之语,因此人们常以“亦师亦友”来评论他们的情谊,其实从他们相处时“彼此不分”之小事,视其为手足之情也未尝不可。总之,两位老人最后常居燕京又都进入耄耋之年,实属少见。白石与松安交往时间之长为诸位黎氏家族之首,称之为莫逆之交也名副其实。虽然大家垂垂老矣,却仍然彼此念念不忘。晚年白石翁所作诗句曾道及:君与我论交,情比潭水深。未闻管与鲍,交得到儿孙。此后与黎氏家族交往确实像他所说,三代成为挚友。
三、黎鲸庵、黎铁庵兄弟:在曲折的学印生涯里不断提挈
齐白石1896年开始学篆刻,此时齐白石已经32岁(所以说,入门晚并不可怕)了,他学篆刻也是在黎家,那个时候,黎黎承礼(字薇荪,号鲸庵,又号凫衣。)和黎铁安都正钻研篆刻,齐白石就向他们请教,两人不知道齐白石的篆刻水平,于是就让齐白石刻方印试试,结果齐白石一方印刻成,两人发现,他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原因是在老师胡沁园处已略有自学),于是双方就在篆刻上互为师友,切磋共进。
有一天,齐白石问黎铁安,我总也刻不好,怎么办呢?黎铁安回答说:“南泉冲的楚石,有的是!你挑一担回来,随刻随磨,你要刻满三四个点心盒,都成了石浆,那就刻好了。”(没有更多的窍门,就是多刻。)
黎铁安这是玩笑话,但齐白石却用了心,于是从乙亥年起,他真的是闭门刻印,专心致志,磨石的石粉,真的磨到满屋都是石头泥浆,这一专心致志就是十年多的时间,直到庚戌年间止,齐白石篆艺大成。
黎铁安、齐白石初相识时,齐白石的篆刻水平并不为人所知,也不为人认可。显然,他的篆刻路子在此之前也是野路子。
这一年的某一天,两广总督谭仲鳞的大公子谭延闿(后来的湖南省省政府主席),慕名前来湘潭,请黎铁安刻十二方印。黎铁安说:有个齐白石比我刻得更好!谭延闿同意了。齐白石当然不敢怠慢,精心设计篆刻。黎铁安看到齐白石的十二枚印后,大加赞赏,对齐白石的高超艺术从此赞不绝口。
因为那几方印章刻得好,谭延闿越看越高兴,逢人便拿出来炫耀。这日,有个雅士魏子斌(据齐白石自传记为丁拔贡<可钧>,其他人则记为魏氏。)来访。谭延闿知道魏子斌算是长沙的刻印名家,便把齐白石刻的印拿出来一同欣赏。魏子斌一看是齐白石所刻,马上露出鄙夷的神色,说:“这个齐白石是个山野村夫,无名之辈。几年前,他还求我给他刻印。我当时没有理他。我怎么有闲工给他刻印?想不到,今天他竟给您刻起印来了。这印没有一点章法,布局吗,你看,零乱不堪。这是什么刀法?没有功力,更不说什么艺术价值了。您是个有识之士,收藏这山野村夫之印,岂不有失脸面?!”
谭延闿对篆刻没有很深的研究,而魏子斌是长沙叫得响的刻印名家,魏子斌说不好,收着这东西又有什么用呢!他便把齐白石刻的十二方石印全部交给魏子斌,说:“既然这些印刻得不好,你拿去帮我磨了重刻吧。”
黎铁安听说谭延闿将齐白石所刻之印交给魏子斌,唯恐这十二方印被毁,于是亲自跑到谭延闿家,力陈齐白石之印乃艺术佳品,劝谭延闿取回这十二方佳印。不料谭延闿不听他的分辩,反埋怨黎铁安不该推荐齐白石为他刻印。黎铁安又赶去找魏子斌。魏子斌已将十二方印章重新磨平另刻了。
齐白石闻知此事后,既为自己的受辱而愤愤不平,更为黎铁安的重才惜物而感动。不管世人对齐白石的作品是褒是贬,齐白石还是心平气和安慰黎铁安,叫黎铁安不要与无知的小人计较。
这是已亥年(1899年)的事,当时齐白石35岁,谭延闿这一年只有19岁,还处于书法的学习期,也还没有成为著名的书法家或者湖南省省政府主席。那个年纪的谭延闿把别人刻的印章给人拿走重刻有情可原吧。
庚戌年(1910年),齐白石又到长沙,这时候的谭延闿已经成为书法家,并且也开始钻研篆刻,一边学习赵之谦,另外钻研的就是齐白石的篆刻作品。谭氏从把齐白石的作品送人磨了重刻,到遵齐白石为师,到少在他眼里,齐白石十几年间完成了他自己篆刻艺术人生的大转变。
四、黎泽泰:篆刻道路上的忘年交
白石老人好友黎鲸庵的长子黎泽泰小白石翁34岁,幼承家学,篆刻深受父辈熏陶,历览名家作品并融会贯通,不断研习,自成风格。
黎泽泰年轻时有机会参与父辈和白石老人对篆刻的交流,因此亦得益于白石翁。白石和戬斋应为忘年交,称他为“好朋友”。白石老人60岁时,“回到家乡,住了几天,我到长沙,已是四月初夏之时……”,“那时……尚有旧友胡石庵、黎戬斋等人……我给他们作画刻印,盘桓了十来天,就回到北京”。每次返湘必与老友见面,也少不了黎氏后裔。泽泰21岁便开始为人治印,虽青年即为湘人瞩目,但若要融入社会,还须有人推崇。为泽泰刻印之艺打开局面的是父辈好友齐白石,包括湘中名士谭延闿、谭泽闿(延闿弟,书法家)、曾熙(字农髯,为张大千师)、郭焯莹(外交家郭嵩焘子)等联名在1920年10月30日长沙《大公报》上刊登启事,确认泽泰技艺过人,并代订润格。启事中盛赞泽泰之篆刻,谓其“直迈龙泓之安详,近追撝叔之奇肆”。
泽泰于1924为研治印学与同好在长沙创建“东池印社”,《近代印人传》是这样记载:“‘东池印社’邀得朋好黄宾虹、齐白石、唐醉石、易均室、邓尔雅等参加印社组织,共研印学,且主编《东池社刊》,计出三期。在第一期内,刊有郭焯莹所撰缘起一篇,阐述綦详,黄宾虹为绘《东池印社图》,易均室又献其手拓古汉印等精品刊布,堪称图文并茂。”《东池社刊》行世不久,即因种种原因难以为继而停办。但究竟为当时国内研究篆刻唯一刊物,得到篆刻界人士重视,收集到秦汉古印及未刊之论印诗文,及名家印章。此时白石仍客居北平,他作为赞助人,并以其影响力积极邀得朋好支持,此事说明白石时时关注黎氏家族旧友。其后泽泰精研艺技,日臻成熟,不负众望,为金石界刮目相看,研究印石学者在总结湖湘200年篆刻史中称“何绍基、齐白石、黎泽泰可谓二百年湖南印学发展为三大主线。”(马国权著《近代印人传》)
白石翁年过古稀之年时,泽泰嫡母适逢七十寿辰,虽父亲承礼已于4年前过世,泽泰与白石师又分居南北两地,仍念白石翁为父执旧谊,出于礼节,将母亲“寿启”寄与白石翁。白石翁随即绘制条幅寄自北京致祝,画面蟠桃三支悬缀桃枝桃叶间,篆书题作“华实三千”。以画寿人,这对白石来说恐怕是难得的一次。白石季女齐良怜在《我的父亲齐白石》一文中曾说:“父亲的画绝不轻易送人”,可见白石与黎氏家族情谊时久弥坚。
即便白石老人离世后,黎、齐两家情谊仍然在延续。泽泰在抗战胜利后任湖南文献委员会专任委员,1950年代初任文史馆馆员,任职期间搜求文物不遗余力,访求白石老人早年篆刻遗作虽为份内之事,然念及父辈挚友,于己可谓恩师,此举则更为积极。泽泰从湖南各地及白石故居艰难获得白石翁印作72方,其中自刻印章17方,余为谭泽闿、夏寿田、欧阳明等人所刻印,原件入藏湖南省博物馆,泽泰以所留拓本装订成《寄萍堂篆刻拓存》一册,题记中仍不忘追述白石与黎氏父子金石之缘。
五、齐黎之谊渊源流长
“黎氏八骏”指黎锦熙、黎锦晖、黎锦曜、黎锦纾、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湖南省湘潭县中路铺镇南岳衡山支脉晓霞山石潭坝乡菱角村长塘组,这是一个不到10户人居住的小村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曾诞生了为我国文化、科学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黎氏八兄弟,人称“黎氏八骏”。一代国画宗师齐白石,则诞生于晓霞山东麓之星斗塘。
黎氏八骏之一黎锦熙(其学生有毛泽东、蔡和森、周小舟、老舍、许广平等政治家或学者教授),十岁时参加父亲松安和白石组织的“罗山诗社”,与前辈们一起吟诗作赋,后来黎锦熙为白石的《白石吟草》、《齐白石年谱》、《齐白石书画作品集》题词、撰稿、编辑和校勘,与白石保持了60余年的真挚情谊。
黎锦熙的夫人贺澹江女士,是白石老人的女弟子,1957年,贺澹江与黎黄松(黎舜童之祖母)一起相约探望年事已高的白石老人,白石老人忆及青年时期与文人雅士聚于皋山、罗山黎家之旧事,曾赠诗黎松安,”君与我论交,情比潭水深。未闻管与鲍,交得到儿孙“。谈及黎锦熙四岁发蒙上学,身形尚小,常是白石将其抱上课凳,白石老人兴之所至,在藤躺椅上坐好,留下有生之年最后一帧照片。照片背面,贺澹江手书”这是齐白石老画家时年九十七岁逝世前拍“字样,并钤白石为弟子镌刻的白文篆书”澹江“和齐良末(白石幼子)篆刻的白文”舜童“鉴赏印章。
被鲁迅称誉为”湘中作家“、”作品蓬勃着楚人的敏感与热情“的黎锦明,曾于1932年拜访白石老人,白石赠他《白石诗草》;黎锦明与夫人符立志成婚时,白石的第三子齐良琨绘门帘、帐帘和枕头等花鸟虫鱼图案,贺其新婚;黎锦明的侄孙女春歌亦师从齐良迟习画……黎齐至交五代,可谓渊源流长矣。(未完待续·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收藏书画,就找“白石传人”的齐白石书画院,版权所有,现场创作,齐白石画派,百年传承,一脉相传,只做真迹书画,集聚众家之长,现场创作,可根据藏家要求定制字画,可合影!常年售收高端书画,寻找合作高端书画经纪人、合伙人、大区负责人,主要运作齐白石生前的同款画画毛笔、齐白石画虾专用宣纸、齐白石墨块、齐白石自制颜料配方、齐白石画工笔草虫秘法、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藏父亲齐白石书画遗作真迹展及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自藏书画名家专场拍卖、齐白石传人、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致敬齐白石诞辰160周年重现齐白石笔下的微观世界书画展等项目,还有运作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徐悲鸿、齐良芷、齐媛媛、齐良琨(齐子如)、齐良迟、齐良已、齐良末、齐秉正、齐秉颐(齐九十)、齐自来、齐秉慧、齐晓溪、齐展仪(齐秉声)、齐秉淑(齐二澄)、齐寿余、齐育文、齐丽霞、齐由来、齐佛来、齐慧娟、齐硕、齐景山、齐水莲、齐燕君、齐社君、齐驸、齐艳芳、齐艳喜、齐晓清、齐晓红、齐江山、齐昆山、齐君山、齐世源、李可染、李苦禅、娄师白、郭秀仪、王森然、王雪涛、卢光照、王漱石、王天池、王文农,杨秀珍、傅石霜、王铸九、崔广五、汤发周等齐白石传人价值百千万以上的书画、印章真迹作品,亦可接受NFT、数字藏品、元宇宙、、跨界品牌联合,文化赋能资源整合等操作,欢迎有实力的网络公司竞标。(图文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本文图片素材选自:齐良芷眼中的齐白石、齐白石书画院、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寻事业合伙人,跨界品牌合作,可授权,
让161周岁的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
成就您的品牌升级之路
让您从生意做成文化
喜欢齐白石的“同道”可聊资源资源合作
优势如下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乙巳年 【蛇年】编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