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后坝村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采取“三整合三提升”的方式,让乡村产业迈上了新台阶。

01

整合资源促发展

后坝村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当地群众长期靠种植水稻为生。受山地条件影响,水利设施薄弱,一些地方要么是烂田一直放不干水,要么是旱田没有水,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随着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注入,后坝村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优势,将资金项目向产业聚焦、向民生发力,整合资金办大事,改变原来群众种植意愿不强的实际困难。

以前的后坝村交通不便,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地上都是泥不好走,开车老是拖底打滑,为满足群众需求,后坝村整合资金480万元,修建通村通组路12公里,打通了交通脉络。如今的后坝,道路宽阔整洁,交通便利,路网实现了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宋乃贵现今说到:“道路通了,我们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后坝村虽然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但土地较为破碎,水利设施不发达,一到春雨季节,洪水恒流,到了枯水季节,农田土地灌溉不畅。为解决这一现状,后坝村依托广州市增城区对口帮扶优势,在县乡统筹下,后坝村整合资金1520余万元,修筑排洪沟渠3365米,修筑灌溉沟渠6300米,土地综合整治783亩,土地宜机化改造216亩、建设机耕道9743米、生产便道2221米、田坎硬化20605米。如今,田垄整齐,从高处俯瞰,绿油油的稻田像一块块翡翠镶嵌在大山上,哗啦啦的泉水随着管网不断流入田间地头。

“以前啊,菜园靠破布,天黑靠摸路,健身靠劳动。”村民左定龙说,为改变这一情况,村里整合了520万元资金,还号召村民参与建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建了菜园子1.7万平方米,修建果园2000平方米,安装路灯680盏,建设了健身广场、篮球场等设施。如今的后坝村不仅安装上了路灯,在提升夜间照明效果的同时,让道路亮化成为乡村景观的点缀;村民菜园换上了仿木材质的新装,安全美观并兼顾实用,做到移步换景、步步有景,进一步彰显乡村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既拓宽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又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

02

整合产业促发展

由于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后坝村许多老百姓单一种植水稻,水田利用率和产值不高。为改变现状,打造乡村梯田经济,当地结合资源条件,该村积极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模式——实施“稻鱼共生”。

经村委学习考察,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种植价值较高的红米,同时在田里养殖鲤鱼,实现生态循环发展。“鱼在田里吃了杂草和有关害虫和微生物,长得肥壮,鱼的粪便成为稻谷的肥料,实现了稻田微生物的平衡,‘稻+鱼+油’产业一亩地里能产700斤左右的红米,能收100斤左右的生态鱼,加上冬春轮作油菜,每亩地可多增收5000元左右,带动130户群众致富。实现了鱼因稻而肥,稻因鱼儿壮,一田两用、一水两用、稻鱼双收的特色生态农业。”后坝村村委会副主任龚荣举对村庄新貌相当满意。

“犁土犁田靠牛,运输靠人背马驮”是曾经后坝村村民劳作的真实写照,劳动力成本高,经济效益较低。经后坝村村“两委”探索,在织金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指导下,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织金县牛场镇兴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机专业户及种植业大户为主体,多形式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产业,并整合资金100余万元,购置旋耕机、无人直播机、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机具,建立大米加工厂1个。

“现在后坝通过成套的农机具,可实现水稻、马铃薯、油菜、玉米等农作物耕作、播种、植保、收割等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我们节约人力物力的同时每天可获得200元以上的劳务费,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兴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负责人龚海军说。

此外,后坝村还利用“稻田风光”建设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红米、生态鱼的销售以及农家乐和特色民宿的打造,让城市人有了体验稻田捉鱼去处,当地农民的腰包随之也鼓了起来,大家的获得感得到不断提升。

03

整合生态促发展

近年来,后坝村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契合产、居、文、体、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后坝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坡度大、土地生产效率低,只能研究“林下经济”。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尝试,后坝村已发展皂角套种南瓜100余亩和青脆李120余亩,实现亩产套种南瓜3000斤,每亩土地产值提高至2100元;亩产青脆李4500斤,每亩土地产出值提高至36000元,切实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如今后坝村充分利用树木生长空间及土地资源,融合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实现了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

过去,由于人居环境“脏乱差”,后坝村在周边几个村里名声一直不太好,通过整合财政衔接资金270余万元,采取无动力污水处理方式,建设污水处理系统54套、户厕改造30户,后坝村将群众生活产生的污水采取单户收集后再连网集中进行生态氧化处理,经过净化的污水达到农业灌溉用水标准,既造福了田地、滋养青山,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林田灌溉用水压力。

通过采取“常态抓”与“长效治”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如今后坝,道路两侧干净整洁,农户房前屋后归置有序。同时,后坝村坚持以生态为底线、以产业为支柱、以村庄建设为核心,把曾经贫穷落后的后坝变成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基层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生态农旅打卡基地,实现助力乡村振兴又留“颜值”又增“产值”,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