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八那天,我们村旅游公司又分红了。”2月16日,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脱贫户孙观发一见到记者,就分享了最近的喜事。
“按照惯例,我们一般是正月初八分红,今年过年游客比较多,孜和院生意忙,耽误了几天。”潭头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锦华说。
“忙点好,游客多,说明我们村受欢迎,我们收入也能高些。”孙观发带记者来到村口的一个四合院,指着院门口门廊上“孜和院”三个大字说,“以前这里是村民放农具、杂物的地方,如今改造为餐饮中心,可以满足700人用餐。”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潭头村视察。总书记深厚真挚的关怀,温暖着乡亲们的心田,也照亮了潭头村幸福生活的前行路。
发挥土壤富硒优势,着力打响“富硒品牌”;通过“闲置房地+运营管理”“资源整合+资产入股”方式,多元盘活闲置资源和帮扶资产;修缮红色研学基地,打造2条红色旅游线路……曾经“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的潭头村,先后获评中国扶贫交流示范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等6项荣誉,参观学习的游客纷至沓来,一时间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从2019年到2024年,潭头村年均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其中,2024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
随着村子的变化,孙观发也多了几个新身份:潭头村讲解员、旅游公司股东、民宿老板。
“我可是村旅游公司第一批股东呢!”孙观发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道路越来越宽,蔬菜大棚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这些变化让他笃定,潭头村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于是,他带头成了股东,还把自家房子简单装修后,加入村旅游公司统一管理。“土地流转费,加上民宿收入,再加上旅游公司分红,一年的毛收入有10多万元。”孙观发笑着说。
产业不断发展,让潭头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都实现了快速增长。2024年,潭头村集体收入突破355万元,较2018年增长44倍;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
潭头村的发展并非个例。目前,我省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2个,累计发展乡村民宿6795家,促进农民增收12.5亿元,带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额达19亿元。
如何让这些“网红村”长红?
“我们在乡村建设中,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树立整村经营理念,引育乡村运营人才,培育乡村+新业态,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把用好“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农业强省的重要抓手,在全省遴选17个县(市、区)组成4个“四融一共”先行区,联动打造4条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启动先行区建设,联动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期,我们正进一步调整潭头村今后几年发展规划,主要是深挖潭头村的产业潜力,联合镇里其他村一起抱团发展。”刘锦华表示,潭头村有850户3082人,虽然组建了旅游公司,打造了富硒产业基地,但是人多田少、外出务工人员多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站在村口的“笑脸墙”前,刘锦华和记者说起了今年的工作打算:瞄准银发经济这一热点,依托潭头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把孜和院由餐饮中心调整为乡村康养中心;引进一家米制品企业,把潭头的富硒大米打造成品牌;打造梓山酱油这一特色产品……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又是一年春来到,“网红村”潭头正瞄准新目标,阔步向着富民强村迈进。(记者 李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