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淄博博山阎家楼村的一片荒废的老厂房,因“有解思维”焕发新生:村民们用“一凿一填”的传统手艺,将豆腐箱做成了“致富密码”;村“两委”借力招商引资,盘活闲置厂房,既收租金又分利润。
一只豆腐箱的“开窍”之旅,成了博山区“一村一业”政策的生动注脚——以产业振兴破题,让传统手艺与现代农业共振,阎家楼村蝶变的背后,不仅是农村闲置资产的盘活,更是乡村内生力的觉醒。
破局之路
2月22日,在阎家楼村一片占地约2亩的废旧厂房中,50岁的村民刘琴正在忙着制作博山传统菜肴豆腐箱。这片曾经闲置的机械加工厂旧址,如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刘琴所在的这片老厂房,在春节前迎来了新的使命。为了盘活乡村闲置资产,阎家楼村村“两委”在域城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通过招商引资,决定在此投资建设一处食品加工厂。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厂房闲置问题,更为村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刘琴告诉记者,在这里打工,工资共分两块,一块是底薪,另一块是计件。她因手脚麻利、干活快,一个月能有三四千块钱的收入。这样的收入,对于阎家楼村这样的常住人口仅1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50人的小村子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增收。
阎家楼村共有5处这样的闲置厂房,累计面积约1500平方米。过去,村集体的主要收入为闲置厂房对外租赁,但租金并不高,村集体收入并不可观。而现在,通过引进淄博锦婷食品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村集体不仅获得了租金收入,还通过“合伙做生意”的方式分享了企业的销售利润。
企业的入驻,也为村民们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目前,该项目已安置17名村民就业,企业的产品也扩展至豆腐箱、蛋包、蛋饺、卷煎、春卷等多种传统菜肴。
淄博锦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岳龙介绍,自入驻阎家楼村后,企业的效益比预期的要好很多。春节期间,每天的销售额约为1万元,客户主要是酒店、餐馆等。客户慕名而来,在现场观摩了豆腐箱等传统菜肴的纯手工制作过程后,许多当场便会签下订单。
村“两委”负责人王英俊坦言,这一项目的成功,离不开阎家楼村“两委”的有解思维破局,通过招商引资,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还实现了村集体和企业的双赢。
阎家楼村在乡村产业振兴上的破局,只是博山区“一村一业”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博山区品牌连锁发展协会的成立,可以说是为项目落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协会由从事商业服务和生产经营的具有品牌化和连锁发展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旨在传承博山文化,振兴鲁菜,推动乡村振兴。
作为协会成员,岳龙对此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协会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餐饮创业者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为博山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温故知新
阎家楼村的成功实践,不仅让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增收,更为兄弟村庄开展“一村一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自2023年以来,博山区将“一村一业”放在全区工作的突出位置,所辖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博山区24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中,达到1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52.7%,超过20万元的村占比47.3%,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26.56%。数据背后,是“一村一业”工作在博山区取得的显著成效。
除了集体经济收入的稳步提升外,“一村一业”工作还带来了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农业农村类诉求的大幅减少。2023年,博山区涉及农业农村类诉求14657件;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骤降为4521件。这一变化,不仅说明了当地村民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的认可和满意,也反映了博山区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有效探索和成功实践。
在此基础上,博山区对于2025年的“一村一业”工作有着更为清晰的规划和安排。例如,继续制定并宣传推广主导产业“种管采收”全流程生产标准,开展“标准化+”专项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继续完善产业组织架构,细化完善五大产业联盟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鼓励引导成立红薯、大榛子、鲜桃等主导产业行业协会,实现抱团发展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品牌化运营创新方面,博山区将继续构建品牌矩阵体系,打响“博采众尝”金字招牌,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创新节庆营销模式,依托春季桃花节、夏季采摘节、秋季丰收节、冬季年货节等节会,策划“四季有约”主题活动,形成“季季有活动、镇镇有亮点”的营销格局。
而为了推动“一村一业”工作的深入发展,博山区将持续深化“金融惠农”政策,整合衔接资金、新型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奖补等支农政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此外,还将建立典型示范宣传推广机制,通过树立典型、推广经验的方式,激发更多村庄扩大集体增收的潜能。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姜涛 通讯员刘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