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起义军中的当红大哥项梁被秦军给办了。
项梁挂了之后,被项梁等人捧起来的楚怀王很慌,此时赵国又派人到楚地求援。
楚怀王等人当时制定了一个双线出击的战略,一条线是继续义军的反秦事业,继续向西打;另一条是北上救赵。
因此之前义军的失利,当时楚军中根本没人愿意西征,最后是刘邦被推了了出来,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项梁的侄子项羽,本来也想跟着刘邦西征(当时刘邦的地位比项羽高),但是因为他为人不够老成,且手段狠辣,义军的大哥们没有同意。
结果刘邦竟然一路打的顺风顺水,而项羽也凭借自己的武勇,很快就打成了义军的话事人,此时刘邦和项羽的关系就很微妙了。
本来项羽是想直接灭了刘邦的,但是他的叔叔项伯在知道了项羽的计划之后,赶紧跑去了刘邦的地盘报信,不过项伯报信的目标并不是刘邦,而是当时在刘邦麾下的张良。
那么项伯为什么要给张良报信呢?
据相关史料记载,项伯也是性情中人,曾一怒之下犯了任命官司,他当时没有选择束手就擒,而是选择了跑路,当时可是秦朝,秦朝的律法之严,那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如果没有人罩着项伯,他肯定逃不了几天。
而当时罩着项伯,让他免于被抓的人,正是张良,也就是说,张良和项伯那是过命的交情,因此在生死关头,项伯去找恩人报信,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却变的不正常了。
张良也是个讲究人,他得知了项羽要办刘邦的消息之后,并没有跟着项伯私下逃走,而是果断把消息传给了刘邦。
刘邦当时听了也很慌,就问张良怎么办,张良就说咱们可以通过项伯把这事搞定。
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之后,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你和项伯到底是个什么交情?
张良的回答是生死之交。
第二,你和项伯谁大。
张良说项伯大。
问完这俩问题之后,刘邦是怎么做的呢?
让张良把项伯请来见面,然后刘邦对待兄长的态度对待项伯,然后主动要和项伯结为亲家,再然后项伯就答应刘邦,去说服自己的侄子项羽了,后来他还在后续的鸿门宴中,帮刘邦解了围。
看到这里,明眼人应该已经看出了很多东西,比如刘邦的人情练达(通过一个问题,就能判断项伯是否可用),和做事果断(做出第一个判断之后,就能立刻下定决心拉拢项伯)。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项伯当年那么好被拉拢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刘邦曾经的地位比项羽要高,项羽想办刘邦时,刘邦也是当时唯一能和项羽争锋的大哥级人物,这样地位的刘邦喊项伯大哥,又主动要求联姻,且刘邦已经表达出了愿意跟项羽混的意思,项伯怎么可能会拒绝呢?
当然这里面应该还有一些细节没写出来。
因为据相关史料记载,当年项羽分封诸侯地盘时,最初计划给刘邦的地盘只有巴蜀,而不包括汉中,熟悉历史地理的人都知道,汉中是巴蜀的门户,如果刘邦的封地没有汉中,那么他的巴蜀,就是个养蛐蛐的罐子,他自己就很难有出头之路了。
那么后来项羽为什么又会愿意给刘邦汉中这块要地呢?
当时刘邦给了张良黄金两千两左右的黄金,以及两斗珠宝,张良又把这些东西给了项伯,于是项伯就给了刘邦争取到了汉中。
由此可见,当年刘邦说和项伯结亲家时,应该也是预付了彩礼的。
单以刘邦王和项伯的事来看,我们也能从中总结出挖墙脚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对目标人物要有很深的了解,且目标人物具备被挖的可能(项伯为人讲究,项羽比较吝啬)
第二,要舍得面子,舍得钱财;
只要能明确这俩关键点,就没有挖不成的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