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能从小混混摇身变成汉高祖,离不开“三杰”的帮助,谋有张良运帷幄,战有韩信平四方,治有萧何定汉基,三者缺一不可。
在刘邦登上皇位后,他们的选择各不相同,张良远离朝政安度晚年,韩信居功自傲被诛杀,萧何谨慎周旋得以善终。
在诛杀韩信这事上,背地里少不了刘邦的默许,而在他死后,萧何得到诸多赏赐,就在他大摆宴席庆祝的时候,为何有人说他大祸临头呢?
功高盖主终被杀
韩信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其实并不让人意外。
少年时期,还未崭露头角的时候,韩信的品行就被周围人诟病,贫穷却不上进,大小伙子一个游手好闲的,总是去其他人家蹭饭吃。
从军之后,韩信在军事上的天赋被萧何发现,若不是他月下骑马将人追回,那么刘邦就要少了一员大将。
但韩信光点亮军事天赋点,可惜政治上却极为小白,从他索要齐王封号,到后来的藏匿钟离昧等种种事迹都能看出。
韩信在军中的威望碍了刘邦的眼,他本来就不是个心胸宽广的君主,针对韩信的行为很明显。
同样韩信对他颇为不满,在被降为淮阴侯后,君臣之间的信任岌岌可危。韩信不想和刘邦有过多的牵扯,朝是能不上就不上,事是能不干就不干,因此在刘邦御驾讨伐叛乱的陈豨时并没有跟随。
他和陈豨早已暗中商量,只要对方起兵反叛,那么自己这边就会帮着他里应外合,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有人将他的计划告诉了吕后。
吕雉早就看韩信不顺眼了,她作为个头脑清晰的政治家,想要的不仅仅是后宫的权力,并且刘邦之前想要易储风波,让她意识到自己必须为儿子继承大业添砖加瓦,诛杀韩信能削弱军工集团的力量,又能拉拢文官集团。
刘邦早就对韩信这种异姓王充满了不信任,萧何作为聪明人自然早就看出,哪怕之前他对韩信有推举之恩,两人关系还算不错,但当吕后找他合谋的时候,他只能站在吕后这边,不然的话下一个被清算的可能就是自己。
在萧何的劝说下,韩信将信将疑的来到皇宫,等待他的是早就准备好的武士们,无奈含恨而终。
大祸临头的萧何
听到韩信被杀的消息,刘邦的心中情绪复杂,毕竟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功臣,但更多的是安心,其中萧何在此事中出力颇多,于情于理都要给他赏赐。
于是一位使者带着他的手谕,快马加鞭的赶到京中。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一时之间,萧何府上祝贺声不绝于耳。
“陛下真是看重相国,还专门安排五百士兵来保护您...”
宾客们道喜的声音让萧何变得飘飘然起来,府中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谁知就在萧何高兴的时候,忽然耳边传来一声叹息。
“相国果真认为陛下这是看重您吗?您还没看出来背后的祸患吗?”
说话的是召平,原先给秦始皇父母看陵墓的,大汉建立后就成了个闲散人,平日里就种种瓜来卖出去为生。
萧何突闻这话,没反应过来有些生气,这么多封赏不是重视自己,难不成还是在害自己吗?他可是和和陛下相识于微末之际。
看着他就要发怒,召平连忙解释:“你在京城留守,有什么危险需要士兵保护吗?淮阴侯刚因为谋反被诛杀,陛下就做出这种事情,这是在防着您啊。”
短短几句话让萧何脸色大变,他被这一时的赏赐冲昏了头脑,忘记了陛下早已不是当年需要自己帮助的人,反倒是对他们这些老人多有猜忌,如今做出这种事情并不让人意外,只是他并没有看明白繁华下面的危险。
“还请先生救我!”萧何没有过多废话,这人能看出来自己处在危险边缘,那么肯定有办法帮自己。
“您只要拒绝封赏,再将自己的财产都拿出去帮助军队,那么陛下心里面肯定高兴。”
萧何恍然大悟,赶紧按照他说的去做,刘邦看到他这么上道,心里面的防备果然放下许多。
明哲保身,是萧何能够安稳活下去的关键。
刘邦晚年频繁在外平叛,那么京中就需要有人看着,萧何自然义不容辞,但刘邦有自己的顾虑。
安抚百姓这种事做的不好,一不小心就会掉脑袋,做的太好就会引起帝王的猜忌防备,萧何在后来就面临这样的状况,惹得刘邦老是派使者过来询问情况。
萧何没反应过来刘邦的小心思,还乐呵呵的表示京中一切安好,什么都准备的很齐全。
但刘邦派人的次数多了,萧何身边的说客就看出猫腻了,赶紧过来给萧何表示:“您再这样做下去,马上就要被灭族了!”
萧何大惊,不知道自己本分做事咋还能被灭族,让说客赶紧快快讲来。
“您如此得民心,又身居相国之位,这样对百姓好的话,难免会影响陛下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这就是陛下为何多次派人过来的原因,您现在需要的是自污名节啊...”
萧何按照他说的开始在民间强行低价收购田地,果然引起百姓的批评,名声一下子就降了下去。
等到刘邦回来后,就听到路上吵吵嚷嚷的,原来是有百姓拦在路上要见自己。
“陛下,相国太过分了...”百姓们跪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苦。
刘邦听闻萧何所做之事后,面上非常的生气,心里面却平复下来,回到皇宫后就把萧何叫过来,让他自行处理,看得出萧何这种自损名誉的做法让他很满意。
萧何的这种主动示弱的做法,是他能从复杂的朝堂中安然退下的主要原因,不然按照他在朝中民间的威望,迟早被刘邦给清理掉,哪里还能安稳度过晚年,若是韩信能有他这般虚心接纳别人意见和敏锐的政治头脑,也不会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
参考来源:
一代名相萧何三次“虎口逃生”的故事之刀笔吏 大众日报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