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临死前的这句话,为后世所有功臣敲响了警钟,一位功臣若是想安稳过完这一辈子,就必须一生都如履薄冰,千万不能让皇帝起疑心。
韩信用自己的生命警告了后世之人,但是真正将他的“忠告”听进心里的人,只有寥寥数人而已。
历史上功高盖主的臣子并不少,但是真的得到善终的人却没几个。
有人被逼到造反,有人被无缘无故冤杀,有人遁入深山再也不曾出世……功臣善终当真就这么难?
那些得以善终的功臣是怎么做的?他们几个为什么能躲过一劫?
前辈教导
其实在韩信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一位功高盖主的战将了,此人便是王翦,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最大的功臣。
对于秦始皇来说,王翦绝对是第一等的功臣。如果没有他,秦始皇很可能已经被人给杀了,如果没有他,秦始皇也不可能这么快就亲政。
王翦虽然是个武将,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王翦自己就身处“历史”之中,他亲眼看到了秦国大将白起的结局。
武安君白起够有名了吧?他给秦国立的功够大了吧?当他年老的时候,他从秦国得到了什么呢?得到的是一把剑,一把赐死他的剑。
这就是发生在王翦眼前的事,他不可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作为白起一手提拔上来的武将,他一辈子也忘不了白起的恩情,更忘不了白起临死时的悲伤。
时光荏苒,当年白起身边的小兵,也已经成了讨伐六国的大将军,但是王翦这个大将军却异常地低调。
王翦年纪大了之后,能不出战就不出战,他已经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教给了儿子,所以他时不时就让儿子替他出征。
如果不是因为李信太无能,王翦可能已经退隐了。虽然李信在朝堂之上嘲讽了王翦,但是王翦并不生气,他还得感谢李信给了他这个退出的机会。
王翦为了能全身而退,可是煞费苦心,不但在秦始皇面前弱化自己的存在感,还将自己的功劳转给别人。
他还在出征前故意多要一些财物,让秦始皇觉得他只醉心钱财,不在乎权力。
在做完了这些之后,王翦还是没能返回家乡。
秦始皇知道王翦不会造反,但是他也不放心王翦离开自己的视野。
于是秦始皇答应王翦,肯定不会杀他,但是秦始皇要求王翦要留在咸阳,留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
王翦为了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也只能乖乖听话,这才安稳地度过了这一生。
韩信同僚
刘邦夺取天下时,有三位高人帮助了他,韩信帮他攻城略地,张良帮他战无不胜,萧何帮他治理天下。
但是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却一直心神不宁,他总是觉得自己不配坐上皇位,臣子们越是尊敬他,就越让他感到害怕。
刘邦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将立了大功的韩信狠狠打压,原本是异姓王的韩信,最后只落得个淮阴侯的爵位,令韩信很不服气。
但是他却不服气,刘邦就越担心他谋反,如果韩信不生气,刘邦就会觉得他图谋甚大,还是不信任他。
无论韩信怎么做,都无法摆脱被杀害的命运,可惜了这位大汉忠良。张良比韩信要聪明些,当初刘邦论功行赏时,他让张良随便要,要哪里都行,但是仅限三万户。
三万户可不少了,萧何他们顶多也就一万多户,都没有到三万,足见刘邦对张良有多么重视。
但是张良直接拒绝了刘邦的这些赏赐,只要了一个县,而这个县就是留县。
当初刘邦就是在留县遇上了张良,两人联手打下了这片土地。
韩信死后不久,张良便归隐山林,不再帮刘邦了。虽然刘邦不舍,但是他也没有拦住张良,张良因此善终。
萧何与张良不同,张良是军事专家,天下平定之后就不需要他了,因此他可以放下一切归隐山林。
但是萧何不行,萧何本来就是治理国家的人才,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正是需要他的时候,他如果现在走了,刘邦不会放过他的。
萧何虽然留在了刘邦身边,但是他也时刻关注着刘邦对自己的态度。
有人说萧何办事办得太好,萧何马上故意出错;有人说萧何与韩信勾结,萧何马上伙同吕雉杀了韩信;有人说萧何在百姓心中地位极高,萧何马上故意做坏事,让百姓骂自己……
就算是在战争时期,萧何也没有这么小心翼翼过,结果之后的日子反倒是最难熬的。
他就这么小心翼翼地过完了自己的一辈子,虽然说他是善终的,但是他活得也太累了,整天提心吊胆地工作,还不如直接来个痛快的。
大唐改名王
汉朝的开国将领说完了,接下来就该说唐朝,其实唐朝残害功臣的情况并不多,这主要还是因为李世民这个皇位不是正经继承来的,他这是抢来的。
如果他抢来了皇位,还要残害功臣,那他还怎么当这个皇帝,那些跟着他造反的将领们怕是要造反。
李世民虽然没杀功臣,但是他一直很忌惮一个人,那就是单雄信的好哥们徐世勣。
虽然说徐世勣已经投靠了李唐,而且还为李唐立了大功,但是李世民一直觉得他不是一个老实人。
李世民觉得这个徐世勣早晚会造反。
李世民为了提高徐世勣的忠诚度,先是改了他的姓氏,让徐世勣跟他姓李,随后又改了他的名,把“世”字给去了。
徐世勣变成了李勣,但是他毫无怨言。可是李世民还是不放心,他又把李勣派去镇守边关,也就相当于是把他流放了,李勣还是没有话说。
李世民临死的时候,他还在叮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看好李勣,如果你觉得管不住他,就马上杀了他。
但是李勣一辈子勤勤恳恳,什么坏心思也没有,李治让他去做什么他就去,他一大把年纪了,李治让他去前线打仗,他二话不说就去了,李治根本没理由杀他。
再造大唐
唐玄宗晚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大将郭子仪成了这场战争的关键。要是没有郭子仪挺身而出,大唐恐怕就要亡在唐玄宗这里了。
等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郭子仪自然成了皇上的大恩人,虽然郭子仪确实功高盖主,但是唐玄宗却不能对他怎么样,因为他根本做不到。
如果唐玄宗有本事杀了郭子仪,那么安史之乱也就不会发生了,唐朝的政治格局决定了唐朝的灭亡方式。
按理来说,像郭子仪他们这样的人都应该手握重兵,但是郭子仪每次打完仗,都要将自己的兵权交还给朝廷,自己“净身出户”。
其实郭子仪这也是在赌,他就赌皇上不会怀疑自己,如果真的出现了一位昏君,那郭子仪也会没命,可这就是当官的风险。
其实功臣会不会站上刑场,根本就不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事,最后做决定的人还是皇上。
如果运气好,碰上了一位开明的君主,那么功臣们自然能保全性命;如果碰上的是一位暴虐的君主,那么无论臣子们再怎么小心翼翼,也会被皇帝制裁。
朱元璋的臣子们就是例子,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臣子,没有一个善终的,就连刘伯温这样的人,最后也没能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