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心理健康(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作者张惠东 胡淑珍 张志清 丁学芳)
医疗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疾病已被细分为多达5.5万种、药物达22万种,全国医疗费用高达9万亿元,却依旧不能很好解决国人健康问题。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当前基于物质肉体对健康的作用的医疗研究方向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未来的医疗研究和健康之路该何去何从?
关于这一问题,“中医心理学”有它的答案。
本文部分作者
中医如何把人的“心”和健康相连?
中医讲,人有精、气、神,形乃生之舍,气乃生之充,神乃生之制。形(精),指人体肉身的物质形体,为生命的房舍;气是推动生命机能正常运行的能量;神,则是生命的统帅和主宰,调控着气的强弱。
“心不病则身不病。”“得神者生,失神者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 “心之精爽,是谓魂魄。”“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中医古籍经典中,心就是神、就是魂魄、也就是精神。
《医述》说:“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不亦愚乎?虽一时侥幸而安之,此则世俗之庸医,不足取也。”不同中医古籍均揭示一个共同道理:疾病“治标不治本”即“不治心”,犹如只拖地扫水,不关水龙头,是本末倒置,只能越治越忙。治病应该追根溯源,治心犹如治树根,树根好了,人体这棵大树必定启动身体的先天新陈代谢系统,自我生长、修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与西方心理学侧重行为来推测心理不同,中医心理学根植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古人认为,一切疾病由心生,心不病则身不病,心病还需心药医,它将健康问题的解决追溯到意识与精神的深层。它认为人通过调养心神来预防疾病,也是指在病因——心神上下手,从而达到解因化果症自消的效果,所以中医心理学既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辅助调理疾病,达到心身同治的目标。
中医心理学如何定心守神使人健康呢?
中医认为,按照人的精气神构成,心(神)为人体的意识总称。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面,即大脑的意识(现在心、表面意识,属超低频)、人心的意识(过去心、潜意识,也属低频)和本心的意识(本心、先天意识,属高频),也分别对应生魂、元魂和天魂。
生命之三魂(三心)七魄
肉体(精)的意识,也叫大脑的意识。人在清醒状态下就是由大脑的显意识主宰着,显意识是超低频意识。这个意识认知来源于眼耳鼻舌身口意的感官和人不知道的“灵感”,为后天经验、执念,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基本都在这个层面。
气的意识,也叫人心的意识,同样属于后天的低频意识。中医认为,累世轮回过往的事情虽在时间点上结束了,但意识层面还在发生,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性格。这个意识是我执我念以己为正的人心。
神的意识,就是先天本体意识,这是先天心神,是最高频率的意识能量,是爱,是心怀天下的无我之心。这即是人们常说的正心正念便有正能量,可化解一切低频,又称为道、自性。
人心之“大脑的意识、人心的意识、先天本体意识”犹如汽车发动机的三档。当人心有不同的起心动念时,就自动切换到不同频率的心识上:当我们处于低频大脑的心或是人心时,就同频共振打开了平行宇宙那个同频的意识空间并与之纠缠,导致身体陷入低频、负能量,长此以往负能量便令身体局部淤堵出现物质化病变,疾病就是这样“内应外合”形成的。而当人能时时定本心、事事皆把“我”抛开、站在无我本心的层面出发行事时,便会与最高频率能量的本体意识共振,进而心康体健。
古之神圣医人之“心”,事实上就是引领人放下大脑的心,不受物质显意识假象迷惑,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面,这个层次叫破迷开悟;再引领人放下轮回的心,不与潜意识纠缠,跳出低频人心,一念无我,回归高频本心,即见到本心自性,在中华传统文化里,这个层次叫明心见性。
中医心理学认为,疾病是低频意识长期汇聚的表现,高频意识可以化解低频意识,解因、化果、病自消。治未病也就是指在病因上,即心神上下功夫,即引领人放下大脑的心、轮回的人心,回归正心,心正则高频,心不病则身安宁;守神就是定在本心本性。先天德道是唯一能遍治众病的“良药”。
所以,真正的中医心理学,就是疗人之心治未病,最终引领人破迷开悟,明心见性。《黄帝内经》讲,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以其德全不危也。上古之人大多数能过百岁,现代人活到百岁是少数,且很多疾病缠身。由此可见,人是退化的,就是因为失德离本心而身体退化,使本能变潜能,健康不足、智慧不够。所以古之大儒都以正心修身成圣为志,修复退化的身体,故古代有很多大成就,比如人体经络体系的建立等,都是正心开发潜能内观而得,现代人一下就会想到那个年代能有什么技术做到如此成就?这是典型的惯性外求思想代表,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讲,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本有,不假外求。通过中医心理学就是要引领人内观内求,引领人正心修身、开发潜能,成为健康的高智慧圣人,人人自身就具备这个条件,不用外求,更不用一味外求医疗科技和医生,这不仅是对人体巨大宝库潜能的醍醐灌顶的正视、珍视,更是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医文化,开启最宝贵的中华文明宝库。
现代医疗,为什么治不了未病?
上工守神治未病,古之神圣之医“疗人之心预使不致有疾”。由此可见,治未病,第一,必须在心神上下功夫,不能光在肉身上扎针吃药推拿按摩,因为健康的生命状态是心身合一,故需要身心同治;第二,医者必须是上工、神圣之医,神圣之医不是比喻,不是口号,是指通过正心实修,其德达到与道相合达到天人合一、神、圣的境界。古语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圣人可视无形,可听无声”,达到神圣之医后,可以直接观患者神魂魄、意识形态存在状态,以其德道高频率融化一切低频意识,回归健康。
神(心)是生命健康的主宰,神全、气足,自然心康体健。在古代,不知心神不可为医。“扁鹊穿墙而视,华佗可见人五脏六腑”,古之医者望可内视人五脏六腑、观其神魂魄、意识形态存在状态;闻,可听无声,可与鬼神沟通交流,而今中医的“神志魂魄”理论却面临断层。
首都医科大学王鸿谟教授指出:“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缺乏关于神志、魂魄理论的内容,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从教材中彻底删除,至今未能恢复,致使许多青年中医不知神志、魂魄为何物,或对其存在很大误解。”现代中医常常把望神定义为看人的气色、面色,以此推测人的内在功能状态,恰执着于可见的物质假象,不去思考神医之本能如何激发,却否认神医之神。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国际西医医疗的风向标也由物质向精神、心理过渡,承认精神、心理对健康的主导作用。但是在临床治疗落地中,心理医生还是以研究大脑心理层面、或是研究催眠心理(人心意识)层面的心理师为主,没有触及本心意识层面的上医;基本依赖以神经阻断剂类的药物阻断病人的神经传导为主的治疗方式。世卫组织2022年发布《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全球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类疾病,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
未来已来,中医如何重塑未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包括“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等在内的“四个转变”,这些转变与中医心理学的精髓不谋而合。事实上,中医心理学,既不是中医的分属也不是心理学的子科,而是站在天人合一本源的高度,是以拯救世界,解决人类疾病和健康危机为使命,唤起人类神性觉醒改变命运的神圣之学。如上所述,心为神、精神、魂魄,现代中西医均主张精神、心理健康决定身体健康,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却无一例外地落地成用药物治疗肉身及神经,精神和神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精神是形而上的人心的意识,是一切的根源,是上游,而神经是形而下的物质,是精神的接受和传导介质,是下游,不能本末倒置。人的气血、神经、脏腑机能等无不受精神、心理的影响、制约甚至主宰。精神是形而上的人心意识,又岂是形而下的药物所及的呢?西医用药物强行粗暴地麻痹和压制神经对精神意识的接收和传导,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精神和心理问题积压,长此以往,病人变得迟钝、萎靡、甚至呆傻,最终将假疯子治成真傻子,任由“神”、“意识”层面问题恶性发展。
所以在此呼吁:
之一:呼吁中医界能早日恢复古籍原著神魂魄章节,复兴我国中医独有的上工上医培养体系的理论基础。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本就同心同体,都是以中正、德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最好的中医药是本心、是德。德为道之心,道为德之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人类共同的健康挑战和危机,中医心理学的独特理论和实践体系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也承载着先人的大道、大德,必将成为破解人类健康困局的一剂良方。
之二:面向全国揭榜挂帅组建“上工上医”团队,挖掘整理及研究中医心理学在健康临床中的运用,构建上工上医的传承实践体系。上工守神,中工调气,下工守形,上工上医是我国独有的医疗瑰宝、是中医的精华,不应在我辈失传,应复兴发扬光大,为人类生命真正实现形神同治,身心合一的大健康。
作者简介:
张惠东,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院 研究员
胡淑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张志清,河北省涿鹿县涿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副主任医师
丁学芳,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研发总监
(责编: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