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一个周三下午,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门诊大厅里,一场特殊的“无声对话”正在进行。一位聋人患者用手语急切地比划着,脸上写满焦虑。站在她对面的,是助聋门诊的专业手语翻译,她迅速将患者的意思传达给导诊台:“她已经连续多日胃痛,昨晚开始发烧。”志愿者点点头,迅速帮她取了对应科室的号。这一幕,是助聋门诊六年来的日常缩影。



聋人门诊。医院供图

这里是普陀区首家助聋门诊,一个为聋哑人群体开辟的绿色就医通道。六年来,这里不仅改变了聋人的就医困境,更成为了他们与社会连接的桥梁。然而,在这条无声世界的就医路上,依然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温暖,等待着被看见、被理解。


聋人就医的首道坎


“聋人看病,最难的不是病,而是沟通。”普陀区人民医院社工部主任徐静娟说道。聋人的文字表达往往语序混乱、词汇有限,与普通人有所不同,医护人员常常看不懂,聋人也难以理解医学术语。这种沟通障碍,直接导致他们习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直到病情严重才来医院。

据统计,上海市持证听障残疾人有近9万人,普陀区听障残疾人有5千多人,他们就医需求亟需被看到并得以回应。助聋门诊的诞生,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困境。2018年,普陀区人民医院在区残联的协助下,开设了助聋门诊。聋人可以通过微信群预约,由志愿者和手语翻译全程陪同完成挂号、检查、取药等一系列流程。“许多聋人看病要拖到周三,高峰时段,半天要服务近40人,我们几乎不喝水、不停歇。”志愿者孟庆炜说。为提升效率,医院还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检查、配药,部分科室还预留专属号源。



手语翻译。医院供图

助聋门诊的温情时刻

在助聋门诊,每一个患者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一位来自外地的年轻母亲独自抱着刚满月的婴儿,辗转来到上海,生活本就艰难,最近又不明原因的胃痛难忍,得知有这样一个助聋门诊,特地跨省就医。志愿者发现她的情况后,立即协调急诊科优先为她作检查、并安排输液。“她一个人带宝宝,太不容易了!在她就诊的时候,我们就帮忙照看宝宝,还帮她给孩子喂奶。”孟庆炜说。

还有一位糖尿病足患者,溃烂的伤口深可见骨,却因轻度智力障碍被兄长遗弃,长期得不到妥善治疗。志愿者们坚持每周陪同他一起换药,持续了近一年,伤口才得以痊愈。“现在,他即使不看病也会每周三下午来门诊大厅坐坐,用手语比划着跟我们打招呼,就像见到朋友和亲人一样。”徐静娟说,“每次看到他笑着比划‘谢谢’,虽然无声,对我们来说却是最温暖的回响。”





志愿者帮助聋人患者照看宝宝。齐媛博 摄

志愿力量搭起就医桥梁


助聋门诊的核心力量,是两位专职手语翻译,边海桢、边海芳兄妹。他们的父母都是聋人,从小耳濡目染,因此深知聋人就医的痛点。“其实手语也有方言,很多聋人看不懂标准手语。”边海芳解释道,“我们的手语更贴近他们的日常表达,所以他们也更信任我们。”在助聋门诊,兄妹俩不仅要翻译医生的诊断,还要解释复杂的医学术语,甚至要安抚患者的情绪。“手语翻译不仅要精准,更要理解聋人的需求和感受,这决定了服务的温度。”边海桢补充道:“我们服务的不仅是特殊患者,更是长期被忽视的‘沟通权’。”


助聋门诊的另一重要支撑是志愿者团队。他们中有退休人员、医学生,也有曾在这里得到帮助的聋人患者。志愿者陈淡柳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每周三下午都能看到她在门诊忙碌的身影,帮第一次来就诊的聋人挂号、取药,用熟练的手语宽慰焦虑的患者。上岗前,所有志愿者都必须接受基础手语培训,确保具备与聋人患者的基本沟通能力。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团队每周还会组织强化技能学习。“手语和英语一样,需要不断练习。”一位医学生志愿者说,“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手语技能,更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



让无声世界被听见



六年多来,普陀区人民医院助聋门诊服务了4000多人次聋人患者,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近2000人次。然而,随着患者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门诊也面临新的挑战。



人员瓶颈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我们每个班次需要两位专业手语翻译,和八位志愿者同时在岗,虽然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到80人,但他们绝大多数都早已过了退休年纪。”徐静娟坦言,“有时遇到非特殊门诊时段聋人病患来看病,还要远程求助两位手语翻译老师。”手语翻译不仅是比划动作,还要理解医学术语和聋人的表达习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信息壁垒则是另一个隐形的障碍。聋人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主要依赖口口相传。很多聋人对互联网的依赖度较低,有的甚至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尽管医院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推广,但仍有许多病患不知道助聋门诊的存在。边海桢提议,希望能有让聋人专门获取信息的渠道,比如开设手语电视频道,或者在医院公众号嵌入AI手语翻译功能。此外,目前,助聋门诊主要集中在市区,而郊区的聋人就医成本极高。他们不得不从郊区赶往市区,路上就要花好几个小时。由于交通不便,一些人不得不放弃就医,或者选择就近的普通门诊,但沟通障碍又令他们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聋人看病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徐静娟说,“助聋门诊不只是看病平台,更是聋人融入社会的‘精神驿站’。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让助聋门诊的模式在更多医院推广,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助聋门诊不再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而是每个医院的标配。聋人患者不再因为沟通障碍而延误病情,他们的“无声世界”也将被更多人听见和理解。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解敏 实习生齐媛博

编辑 |顾莹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