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国民党军天津守将陈长捷拥兵13万余人,看似兵力庞大却危机重重。东北野战军已经结束东北战事进入华北,总兵力超过80万人,外加华北地区原有的3个兵团,解放军100余万部队对傅作义部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其中西线的国民党郭景云35军已经被我军消灭。天津陈长捷方面,面对的是刘亚楼所部34万大军的进攻,他自己手上的13万兵力明显不够。既然如此,国民党军怎么不抓紧时间撤出天津保存力量,反而落得个被全歼的下场呢?



第一个原因是傅作义不让走。49年初傅作义在华北的大城市只剩下北平和天津,如果天津守军再撤走,就只剩下一座孤城北平,没有任何守住的可能。此时傅作义心中清楚,在华北战场战解放军而胜之,只是一种妄想。真正比较合理且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是在激烈抵抗过程中向解放军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军事实力,希望我军担心伤亡而放弃进攻,从而赢得对自己最有利的谈判条件,保留自己的嫡系军队,甚至在“华北联合政府”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达成傅作义的这个个人目的,天津的国民党军就不能提前撤退,需要通过一场血战来展示力量,至少也要把东野的攻势拖下来,对峙2-3个月,给北平制造谈判优势。事实上国民党军在天津的部署,就是围绕着死守3个月的目标。陈长捷在将天津要塞化的同时,还下令烧毁了城外村庄,清空枪炮射界全力防守。



第二个原因是没有地方可撤。如果真要从天津撤出10余万部队,第一个目的地自然是离得最近的北平。然而此时北平已经被东野大军围成铁板一块,难以打通;而且北平城内本身还有接近25万部队,一座城市的兵员容纳数量是有限的。第二个目的地则是逃往塘沽港,走水路南撤。但是这个撤法太危险,一方面国民党军短时间内没有这么多的船,另一方面塘沽也有东野部队,国军从塘沽撤退需要与我军交战才有望夺路,并且官兵登船的过程是最危险的,几乎没有还击能力,想走海路已然不现实。



第三个原因则是军队派系原因,国民党天津守军撤不动。华北的国民党部队有两种区分,第一种是穿灰布军装的傅作义嫡系绥军,第二种则是黄绿色军装的中央系军队。傅作义在华北布防时动了脑子,把忠于自己的嫡系摆在撤往根据地绥远的西线通道上,给自己留余地,而北平以东则尽是中央军部队。显然,49年初天津的国民党军都是中央系。中央军和绥军素来不和,要这些部队(62军、86军、94军)听令撤离天津,陈长捷没有这个指挥权,甚至连傅作义都没绝对把握。因为以上三条原因,后面才有了天津29小时破城的经典战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