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抓住了共产党海军力量薄弱的弱点,在东南沿海上实施骚扰。粟裕为了彻底解决东南沿海的战役情况,开始指挥部队作战,并一举击败东南沿海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从此东南沿海再无战事。
此时的国民党已成强弩之末,只能隔海叫嚣,在这个时候,福建地区已经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战斗焦点。
此时的粟裕,已正式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面对福建地区复杂的战争情况,粟裕决定向中央请示,调拨空军进入闽浙地区,对国民党军队施压。
为此,粟裕写了书面报告,呈报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审时度势之后,做出了确定性的方案,并上报主席。主席看到这份报告后,非常理解粟裕的想法,很快给予了回复,表示非常支持。
在得到主席的明确答复之后,总参谋部决定在6月底,完成空军进驻、转场工作。但是巧合的事情发生了,因为连连绵的大雨,机场的施工进度被耽误。所以空军入闽的时间也要延期。于是,粟裕向彭德怀彭总请示情况,彭总表示:7月份中旬是比较合适的时间。
粟裕心里也明白,遇到这种意外情况,着急也不能解决问题。在得到了彭总的回复之后,粟裕便找到了刘亚楼同志,希望他能先行前往杭州、上海等地,做一些筹备性的工作,这样等7月空军入闽的时时候,进度会更加迅速。
刘亚楼同志接到粟裕的通知后,马上动身前往杭州,此时毛主席正在杭州休息。刘亚楼便去见了主席,主席见到他之后并没有喜悦的感觉,而是一脸震惊,问到:是谁调你来杭州的?这么大的事情,中央都还没有讨论确定方案,是谁让你来的?
刘亚楼听到主席的询问之后,如实做了汇报,主席非常生气。因为粟裕在请示这件事情的时候,只做了能否调空军入闽的请示,并没有确认具体方案,所以粟裕受到了主席的批评。
在得知自己工作出现纰漏之后,粟裕马上写了一封检讨书交给主席,表示是自己的工作失责。
其实这一切,毛主席心里都有数,也非常明白粟裕的心情。但是涉及到战略部署,粟裕没有将战略部署确定,就开始调动人事,这是工作上的很大的失误。
毛主席说这件事情你们虽然请示过了,但那次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战略部署,只是问我是否同意,这是你的失职,你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粟裕也明确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表示是因为自己心急,才导致了这次的工作失误,自己要做出检讨。
其实这一切毛主席心里都有数,他明白当时国内、国际形势十分复杂。福建地区的战局也逐渐进入僵持状态,如此持续下去也并非长久之计,所以毛主席十分理解粟裕的心情,原谅了粟裕这次工作上的失误。
这次事件,是整个战争中的一次小插曲,但是从这个小插曲中我们就能看到:主席和粟裕将军对待战争的认真程度,为了整个战争大局,他们对工作的要求已经十分细致。
从毛主席对粟裕的批评,我们可以看出,这次问题的关键在于:粟裕工作做得不够周密。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也是粟裕急于解决当下战局问题,希望尽快做出最有力的部署。
所以从这一个小细节的插曲,我们就能看到伟人对于工作的认真,在这方面,我们更加要向伟人学习和致敬。
1958年7月18日,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商定了一些关于战争的问题,决定对金门和马祖等地实施惩罚性炮击。身为副总指挥的粟裕在接到命令后,也开始积极筹备事宜,8月23日,“金门炮战”开始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粟裕在担任副总参谋长,这样的重要职位的时候,他没有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行事准则,而是在自己的行事准则范围内,灵活变通,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对一些可以预见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总之,在担任副总参谋长期间,粟裕没有辜负主席的希望,也没有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粟裕将军的行事作风,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