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陶瓷,大家总想到江西景德镇,但在中原大地上,藏着一个“活着的千年瓷都”——河南禹州神垕古镇。

这里的窑火从唐宋烧到今天,钧瓷的窑变玄妙堪比“开盲盒”,老街巷里随便一块砖都刻着故事。

这个被称为“中原景德镇”的地方到底有多神奇?



正月 | 撰文

01/

钧瓷之都有多牛?皇帝用它当传家宝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话可不是吹牛。

北宋皇帝宋徽宗是个“顶级文艺青年”,他给钧瓷定了个规矩:“钧瓷不送礼,只进贡,烧得好的直接送宫里,烧得孬的当场砸碎!”

为啥这么狠?因为钧瓷的窑变实在太绝。

入窑时灰扑扑的土坯,出窑时却能变成“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绝世美色,釉色流淌如星河,紫中透红、蓝里泛金,每一件都是孤品。



《禹州志》曾记载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早在唐代就随着骆驼商队的铃声传向西域。

北宋官窑遗址出土的钧瓷残片,釉色中凝固着汴京城的虹桥月色,让今天的考古学家仍在争论:当年宋徽宗案头那尊"雨过天青"的笔洗,是否就出自神垕匠人之手?

神垕古镇的"七里长街"堪称活着的陶瓷编年史。

明清时期的"义兴公"商号匾额仍在门楣泛着包浆,民国时期的德升恒窑炉改作了民宿茶室。

供销社时代的陶瓷厂门市部里,搪瓷缸与电子秤并置在钧瓷茶具旁。



02/

神垕的伯灵翁庙

历经战乱与时代变迁,钧瓷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神垕匠人重燃窑火,让钧瓷从皇家珍宝“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神垕古镇的中心坐落着伯灵翁庙,供奉着三位“窑神”:军事家孙膑(制瓷祖师)、舜帝(司土之神)和民间女子金火圣母(跃火祭钧的传奇)。

据说,伯灵翁庙在清代复修时,以最高规格进行修缮的,目前中国共有三座半窑神庙,而如此高规格的,仅此一座。



而建此庙时,鲁班曾显过圣。

当时,为建造此庙,召集来的都是方圆数百里的能工巧匠。其中有一个姓李的工匠手艺特别高。

传说:他要做一只凤凰,放在树上,很快能招来一只真凤。他要做一只狗,放在门前,就吓得豺狼不敢近前。因其技艺高超,众工匠便推他为领班,都叫他“李班头”。

这李班头也自以为手艺高强,少不了常常夸口道:“哈,不是吹哩,就是鲁班在世,也得服咱!”

突然有一天,不知从何处来了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小老头儿,身挂墨斗,肩扛大锛,来找李班头讨活计。

李班头抬眼一看,以为是来混饭吃的,就安排他去将一根没处用的木头解一下,说完,李班头抽身走了。

到中午吃饭时,李班头左看右看也不见那老头来吃饭。于是,他便来后院一看,可还不见人影。



他朝那根木头一看,啥也没做成,只是上面横七竖八地划满了墨道道。真以为这老头是来混饭吃的,一气之下,朝那根木头狠狠地踢了一脚。

奇怪,随着他的腿起脚落,只听“哗”的一声,那根木头顺着划的墨道道的印记,一下散成了几百块木楔子。

当时李班头都惊呆了,他很快意识到那小老头儿不是凡人,怕是鲁班爷显圣了。

他万分后悔自己平常不该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更不该出言不逊,放出大话贬低祖师,自己怎能和鲁班相提并论呢?

更奇怪的是,那几百块木楔子不是废物。施工中,架梁立柱,放檩上椽,哪里差个“壑儿”、短个“缺儿”的,随手拿起一块,用着正好合适。

等庙盖好完工,木楔子正好用完,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

03/

神垕的前世今生

垕,有厚德载物之意。

神垕古镇的名字自带玄机——“垕”古同“厚”,既指土地丰饶,也暗含“厚德载物”的文化底蕴。

这里地处伏牛山余脉,山环水绕,土壤富含矿物质,为制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陶瓷史,所以英文单词中“瓷”和“中国”是同一个单词“China”。

钧瓷,位于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始于唐,盛于宋。

北宋徽宗时期,在禹州设置官窑,烧制宫廷御用瓷,每年选36件入宫,其余的全部打碎深埋,由于官窑设置在夏启建都的古钧台附近,所以窑名为“钧窑”,瓷名为“钧瓷”。



目前钧瓷博物馆基本陈列分古代、现代、传统工艺现场演示三部分。

古代部分有宋代钧官窑遗址双火膛钧瓷窑炉一座、倒焰窑钧瓷窑炉一座、宋代钧官窑瓷片标本、宋元时期民窑钧瓷片标本,还有部分青花、影青瓷片标本和扒村窑瓷片标本。

现代部分有钧瓷恢复时期钧瓷、现代钧瓷精品、钧瓷陶艺品。传统工艺现场演示主要是演示传统工艺。



神垕古镇正是因钧瓷而闻名,因陶瓷而兴盛,“神垕”两字曾被古代帝王四次皇封而声名显赫。

2018年神垕古镇晋升国家4A级景区,免费对外开放。

每逢重大节庆,古镇会举行传统开窑仪式,窑工们敲锣打鼓,高唱祭窑歌,从窑炉中请出还带着余温的钧瓷。

而每年农历六月六的开窑节,神垕人比过年还疯。

天不亮窑神庙前就挤满了人,老少爷们抬着整猪整羊来祭窑神。

最刺激的要数“砸次品”——但凡釉色不匀、开片不全的钧瓷,管它值多少钱,通通当场摔成碎片!

“哐当!”八十岁的老窑主王铁头带头砸了个荷叶瓶,瓷片飞溅引来一片叫好。

问他不心疼?老爷子眼一瞪:“祖上定的规矩,次品流出市面就是砸招牌!

当年徽宗皇帝派人驻场监工,看见瑕疵品立马填埋,咱这叫守艺人的骨气!”

在神垕人看来,钧瓷的窑变哲学早已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茶馆老板老杨用瑕疵茶具待客:"就像这冰裂纹,残缺才是圆满。"快递站老板收集窑变碎片做成风铃:"听,这是老祖宗在说话。"

就连镇小学的课间操,都融入了拉坯手势改编的舞蹈动作。

这个被苏东坡赞为"君子之质"的中原陶都,从未把自己活成博物馆里的标本。

神垕古镇这地方,逛一天像翻完半部《天工开物》,吃顿饭尝尽中原烟火气。



别处古镇卖着义乌小商品时,这里的老街依然响着拉坯声。景德镇以青花瓷闻名,神垕则以钧瓷窑变独步天下。

景德镇是“瓷都”,神垕则是“钧都”。

两者一南一北,共同撑起中国陶瓷的半壁江山。

比起景德镇的知名度,神垕更像一位隐士:不张扬,却藏着最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片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