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从翠屏山北麓美丽的横筋线一路驱车,会看到许多与青瓷相关的元素——路旁有瓷片叠成的小景,仿古建筑顶部做了瓷器造型,连往来的旅游大巴上都是青瓷图案。
这里就是“秘色瓷都”宁波慈溪。
上林湖越窑博物馆。上林湖越窑博物馆供图
据考证,早在东汉中晚期,窑工们就在慈溪上林湖畔燃起窑火,率先烧制出具备良好瓷化程度和胎釉结合度的成熟青瓷。到了唐宋,地处宁绍平原的慈溪更成为越窑青瓷的核心产区之一。
上林湖越窑博物馆里,面对数千件从山林湖溪中采集的瓷器残片,一幅前工业时代豪迈如歌的制瓷业盛景在眼前徐徐展开。越窑青瓷为何在此地繁盛?青瓷精神又怎样影响着千年之后慈溪的变革与发展?
一
“得益于水路交通的便利和原材料的充足,上林湖一带聚起来自各个地方的能工巧匠,仅目前发掘出的大小窑址就超过100个。”同行的慈溪市文物局文物管理科负责人黄松松告诉我们,有充足证据表明,唐宋时期已形成高度专业化的青瓷业态分工。
“设计、制造、销售都有人干,既有产能强大的‘龙头企业’,也有精耕一隅的配套作坊,上下游产业链十分完整。”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青瓷在越地勃发兴起,也在越地走向巅峰。透过静静陈列的瓷片,我们仍能感受到那激荡千载不息的工匠文化和创新精神。
为满足各类群体的器具使用需求和时代审美意旨,越窑匠人在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由此形成了包括原材料(瓷土)加工、装备(窑炉)制造、制坯上釉、温度控制等诸环节的成套青瓷烧制技艺。
湖边的碎瓷片。慈溪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一抔泥土开始,要经过揉泥、拉坯、修坯、装饰(刻花、镂雕等)、粘接、素烧、施釉、釉烧、出窑、选瓷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才能成其为一件青瓷产品。”黄松松说。
青瓷在制作时不计成本,就是为了“优中选优”。“那时的制瓷工匠在烧制瓷器时,由于各种不稳定因素,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残次品,而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倾倒于侧,然后埋入地下。”
唐到五代,越窑盛极一时。秘色瓷作为越窑中最优质的瓷器,制瓷工匠们无论在选择瓷土原料,还是配制特定釉料时都极尽用心。烧制过程则采用瓷质匣钵装烧法。每烧一炉,都要对匣钵进行“个性化定制”。
“秘色瓷在匣钵内烧制保证了密封性,釉中的铁离子可顺利还原为亚铁离子,从而让器物呈现天青色的莹润质感,身价倍增。这也是越窑青瓷的一大创举。”黄松松指着一个匣钵残片介绍道。
生产与贸易相伴相生。橱窗内,一批从印度尼西亚井里汶海域出水的青瓷执壶、花口盘、莲瓣纹罐吸引了观者注意。
“唐宋是青瓷的外销高峰,从宁波出发,向东北可达朝鲜、日本,向东南可抵东南亚,向西南更可到达西亚乃至非洲。”黄松松介绍,上林湖生产的越窑青瓷远销海外,见证了公元8-11世纪经“海上丝绸之路”而实现的中西文化交流,还对朝鲜半岛高丽青瓷的烧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
岁月不居,曾经的“陶瓷工业重镇”已被时间封存,青瓷承载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却在上林湖畔代代传承。
这种精神,是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是多元共处的包容精神,互学互鉴的开放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从一家家小作坊出发,慈溪一步步发展成为长三角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强县之一。回溯这片热土的变迁发展,我们发现“青瓷精神”已深深融进慈溪人的文化性格,融进慈溪民企创业创新的每一个历史进程之中。
工业立市,创新强市。建县70多年来,慈溪实现了从盐棉小县向智造强市的蝶变。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星期日工程师”制度,到如今的“科创飞地”策略,慈溪持续迭代引才育才模式,发力建设创新平台,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2023年,慈溪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去年,慈溪又蝉联“浙江制造天工鼎”,并位居《2024年中国工业县(市)百强》榜单第五名。
慈溪城区风光。慈溪市委宣传部供图
瓷土经高温煅烧才能成器,工业产品也要精益求精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家电、轴承、五金、汽车配件……瞄准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产品,慈溪人数十年如一日匠心传承,孕育出一家家名满天下的“小巨人”。截至目前,慈溪全市共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家。
就在不久前,国家级“小巨人”太极环保研发的成套烟气脱硫设备运往印尼青山园区。去年开始,这家企业从单纯产品“出海”转向提供成套解决方案及系统,一年签下近1亿元的海外订单。同样是“慈溪制造”,同样出海奔向东南亚,这样的景象,千余年前的上林湖畔是否也能看到?
三北之地,自古便是物质与文化交融汇合的地方,这也赋予慈溪多元包容的城市品格。直面人口大市和移民大市的治理挑战,慈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基层首创精神,创新实施了多项改革措施,如“新市民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群治分”制度、“未成年人人格养成计划”等。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还为慈溪集聚起五湖四海的人才。
开放精神更是外贸大县慈溪的闪亮标签。“能商善贾”的慈溪人思想开放、兼容并蓄、视野开拓,总能突破资源、地理等方面的约束,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早在上世纪,慈溪就形成了“千家万户奔外向”的发展局面。而今,慈溪更抢抓机遇,探索新型项目招引新机制,大招商、招大商……开放的慈溪,向全世界张开怀抱。
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匡堰镇供图
三
不管从文化基因还是历史的厚重度来看,没有什么比青瓷更能够代表慈溪;慈溪发展,也要进一步将青瓷文化挖掘好、弘扬好。2019年,慈溪将“秘色瓷都 智造慈溪”作为城市形象宣传口号,正是出于这样的思量。
2001年8月的一天,曾在龙泉青瓷厂工作了数十年的孙迈华用卡车装了一个窑炉与简单生活用品,举家来到了上林湖畔。他是受慈溪市政府的委托,来慈溪复兴越窑青瓷的。
“那时,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越窑遗址,不断进行瓷土采集、碎片分析,并寻找与瓷土相配的瓷釉配方。”孙迈华说,“要恢复断档的慈溪青瓷,只能不断尝试。”
何止孙迈华。那些年月,一大批怀揣梦想的青瓷匠人在上林湖畔停下脚步:闻长庆父子用传统工艺复制出难度很大的“秘色瓷”,沈燕荣边开广告公司边筹建龙腾越窑青瓷研究所,兼具中西“学院派”陶瓷学习背景的施珍在创作技法上大胆突破创新。
文化复兴,离不开产业的坚实支撑。走进上林瓷苑生产车间,数条制瓷流水线运转正忙。上林瓷苑负责人、孙迈华之子孙威告诉我们,去年,仅慈溪这个生产基地就产瓷5万余件,产值将近1000万元。
小作坊如何做成大生意?孙威的答案很简单,要“革新”。“生产管理要革新,创作理念也要革新。”“不能够被非遗文化这个概念框定死。”
孙威一边引入大型瓷厂标准化生产工艺和研发体系,创建宁波青瓷领域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一边与慈溪青瓷瓯乐团、地产化妆品品牌“妆写”等合作,开发一系列贴近百姓日常生活、贴近市场的青瓷产品。他们还牵头制定了越窑青瓷食具的“品字标”团体标准,这在省内是头一份。
在慈溪创业的青年陶瓷艺术家。匡堰镇供图
当我们来到位于越窑路999号的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时,一批亲子研学团体刚刚散去。谈及青瓷研学热,传承园品牌传播负责人龚学明骄傲地伸出手指,“去年,我们接待了足有3万人次。”
为更好拥抱年轻人,传承园主动引进浙江本土青瓷工作室,为他们搭建产品展销的平台。他们还四处出击邀请青瓷“大咖”,为新生的“越窑杯”陶瓷创意设计大赛站台。“我们将谋划打造全国性的青瓷文化创作基地,就像景德镇那样。”指着传承园里的一幢空置建筑,龚学明憧憬地说。
聚焦青瓷文旅IP打造,慈溪建设集文物考古、非遗传承、青瓷研发于一体的浙东唐诗之路秘色瓷文化休闲长廊,将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青瓷文化传承园、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等历史人文资源串点成线,全年吸引游客400多万人次。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累计演出更超过1000场次。
上林湖畔,越来越多年轻人慕名前来。在匡堰镇倡隆村一栋名为“楝树下37号”的农家小屋,我们偶遇两位90后青年陶瓷艺术家。来自江西的鲍祁茗和广东的侯梦露曾在广东茶山窑学习烧瓷技艺,毕业后东找西找,最终在慈溪落了脚。
从繁盛一时到断烧千年再到世纪复兴,慈溪青瓷这张文化金名片正被重新擦亮。
此刻,我们又想起6个月前慈溪龙窑复烧的热闹一幕——开窑仪式上,三千多件历经烈焰洗礼的越窑青瓷佳作从匣钵内取出,赢得满堂彩。当天,不仅当地“四套班子”负责人齐齐出席,千余名群众更自发赶到现场,感受那份喜悦和自豪。
文化盛事,彰显着一座城市的发展雄心。当我们将双手贴上传承园那座充满历史感的复刻龙窑时,手心仿佛依然有火的温度传来。
来源|潮新闻 翁云骞 谢履冰
编辑 | 戎畏畏
审核|赵思舜 胡孟才
慈溪·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