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杨庆带着族人迁祖坟,刨开一层层泥土后,竟露出了一个麒麟把手的瓷盖,令围观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2016年,成都简阳高明乡,一个冬日清晨,杨庆带着家里的年轻人们正忙碌着。
随着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工程的推进,这个延续了百余年的家族墓地必须要进行迁移。
然而谁都不曾料到,这场看似平常的迁坟仪式,竟揭开了一段沉睡两百余年的家族记忆。
就在祖先杨友祥的墓前,杨庆的锄头刨开一层层泥土后,竟露出了一个麒麟把手的瓷盖,令围观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周围的泥土刨开,一个造型独特、足有半米多高的青花瓷将军罐渐渐显露真容。
器身上,渔舟唱晚、亭台楼阁的图案栩栩如生,即便裹着经年累月的积土,依然难掩其古朴精致的气韵。
杨庆从老宅中找出了一本泛黄的家书,书中有关于杨氏100代传人杨友祥的生平记录:
杨友祥,生于雍正七年,二十岁携家带口从广东惠州辗转入川。
初居仁寿经营杂货铺,后定居简阳,终老于乾隆五十八年,享寿九十有一。
对照着族谱推算,这件青花瓷至少见证了十二代人的更迭。
消息不胫而走,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纷纷赶来围观。
面对越来越多的访客,杨庆望着院中这个突然出现的瓷坛,不禁有些担忧。
他辗转反侧了一整夜,次日清晨,拨通了市文物管理所的电话。
当文物专家陈军带着团队走进杨家小院时,看到约有二十余位杨氏族人将青花瓷坛围作一圈,手持香烛喃喃祝祷。
经过初步测量,这个通高65厘米、最大直径125厘米的青花瓷坛,创下了简阳地区同类器物的尺寸纪录。
从器型纹饰判断,这件青花瓷将军罐是清代中晚期的民窑精品。
虽然底部没有款识,但这青花发色,钴料晕染自然,笔触生动流畅,在民间器皿中属于精品。
陈军的讲解引来阵阵惊叹,围观人群中有年轻人举起手机想要拍摄,却被长辈喝止了。
毕竟,这里面还装着祖先的遗骸。
按照祖辈相传的规矩,杨氏族人先在院中设下了香案,三牲祭品前青烟袅袅。
杨庆用木片轻轻刮去封口处灰白色的泥土,打开时却非常吃力。
陈军告诉他,坛口灰白色的凝结物,是用糯米汁混合石灰制成的传统黏合剂,既防水又防蛀,古人称之为“万年牢”。
杨氏后人焚香祭拜之后,殡葬师在手上涂了菜籽油,带上塑料手套,将遗骸从罐子中取出。
将这青花瓷坛捐给文物所的决定,其实一开始也遭到了不少家族亲戚的反对。
尤其老一辈的人都觉得,这样做会惊动祖先。
可是杨庆却认为,彻底免去盗墓的可能,才是对祖先最好的保护。
随着遗骨被郑重迁入新茔,那个引发轰动的青花瓷坛则被装进了文物所的保管箱中。
在杨庆看来,这也是它最好的归宿。
事情落定后,杨庆继续带着族人忙碌迁坟的事宜,并重新为杨友祥那块道光三十二年的墓碑描红。
参考资料
华西都市报《村民迁祖坟时挖出青花瓷坛 疑为清代民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