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摄

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现在网上有很多心理测评量表,应该如何理性看待测评获得的结果?2月13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网上的心理测评工具绝大部分是“自评”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心理测量是一门专业的技术,用于测量的工具称之为量表。量表的制定必须遵守科学的方法,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定方法。”乔颖介绍,量表测评的目的是专业心理健康就业人员对所服务的对象开展一定的心理状况、心理功能以及目前症状的一系列评估,需要更加清晰地了解情况,所以要做评测。只有在了解了各方面、各维度的情况之后,才能更加有针对性、科学性地帮助来访者。

乔颖表示,网上的心理测评工具绝大部分是“自评”工具,比如性格测评、焦虑抑郁情绪的测评等,通过评定之后,可以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当下的情绪有所了解。此外,网上的这些评估工具也可以用于一些广泛性调研,便捷且覆盖面很广,比如要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的普查,可以在较短时间里快速了解某些特定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状况。

“当然,我们也看到这些网络评测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乔颖指出,网络上的这些评测工具缺乏专业性的评估流程,仅仅提供一些非常简单的指导语,缺乏具有科学性、个性化的指导。评测和使用者在做完量表后,可能对条目的理解是错误的,或者不能够完全理解条目,导致测评结果不准确。

同时,这些测评工具往往不能很好地对心理状态作全面评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的融合,专业人员会根据评测结果进行综合评判。如果在运用网络评测工具进行评测后,只对一个维度或者某几个特定维度进行单面化评估,结果、价值性并不是很高。

乔颖还提示,有些量表在网络评定过程中带有娱乐化和商业化导向,不是按照科学方法制定,存在的目的是吸引更多流量、销售更多产品,这些量表非但不能对心理状况做很好地评测,反而会产生很多误导。

“所以,对网络上心理测评的量表,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对待、科学甄别,如果发现自己存在某些心理问题的倾向,建议大家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乔颖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