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人格

A型人格是一种富于进取心、攻击性、自信心,追求高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的人格类型。

A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有过分的抱负、固执、好争辩、急躁、紧张、说话大声、行事匆忙、好冲动、富含敌意、具有攻击性等。

A型人格的主要表现

1.有力求达到预定目标的强烈愿望,有较高但不切实际的抱负;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具有时间紧迫感。

2.生活、工作或学习呈快节奏特征,整天忙碌不停,从不闲荡,与“从容不迫”无缘。

3.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期望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4.走路、骑车或驾驶舟车时,爱高速行驶和超车,经常闯红灯。

5.好胜心过强,热衷于竞争,渴望在竞争中取胜。

6.有同时做几件事的习惯,如边看报边剃须、边驾车边讨论等。

7.喜欢参加有时间限制的复杂活动。

8.一切活动都力求速战速决,立竿见影。

9.思维活跃,反应灵敏。

10.易冲动,好发脾气。



A型行为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脏病学家弗雷曼(M Friedman)和罗森曼(R Rosenman)在对冠心病患者的人格、行为表现进行系统和科学的观察与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种特征性行为模式。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中有较多的人属于A型行为模式,且A型行为模式的冠心病患者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因此,A型行为模式被认为是一种冠心病患者的易患行为模式。此外,众多研究也表明,A型行为模式与高血压、心律失常、胆石症、抑郁、紧张性头痛等疾病关系密切。



B型人格

B型人格是一种较为松散、与世无争,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的人格类型。

B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有顺从、沉默、犹豫、宁静、沉思、松弛、声音低、节奏慢、缺乏主见、容易相处、不易激动,对布置给自己的任务或他人对自己的要求能否完成从不着急。



B型人格与A型人格相反,表现为缺乏抱负和主见,拿不定主意,开会讨论时多数表现为一言不发或极少发言,作为学生则多数甘居中下游。

研究显示,B型人格的人容易长寿;相对于其他人格类型,B型人格的人不太容易患上与情绪和压力相关的疾病。



C型人格

C型人格是一种具有压抑、内省、不善于表达情感等特点的人格类型。其主要表现如下。

1.缺乏自我意识,总是以满足别人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为了能与别人搞好关系,即使有人做了不可原谅的事情,也能表示理解和包容。

3.压抑自己,不善于将内心的感受和不良情绪外泄,将生活事件所产生的负性情绪压抑到内心世界,表面却很平静。



C型人格也被称为癌症易感人格。实际上,对癌症患者行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有研究者发现克制、压抑等消极情绪会使人的淋巴细胞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从而易患癌症。随后经过多项研究,人们认识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通过大脑的神经传递会影响脑部的生理功能和免疫系统的活动。

综合致癌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有研究者发现许多癌症患者存在一种容易发生癌变的共同行为模式,即易患癌症行为特征。比如,瑞典学者Hagnel对2550人进行了为期十年的人格前瞻性研究,发现患癌人群在发病前主要表现为性格内向、行为退缩,且多疑、急躁,但会尽量克制、压抑自己。

临床上,具有C型行为模式的癌症患者一般确诊后便会悲观失望,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不能坦然、勇敢地面对现实,不能乐观豁达、接受挑战,不能选择积极生活。

研究显示,具备C型行为模式的人,癌症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倍以上,且癌细胞转移的速度增加,病情恶化更快。由此认为,并非是不愉快、压力大的事情使人罹患疾病,而是人体应对不愉快和压力的表现及个人不能长期承受压力,使得身体功能包括免疫功能无法正常运作而导致疾病,如癌症。当个体长期面对不愉快和高压力时,自然杀伤细胞水平降低,减弱了身体对外来细胞(细胞突变或癌细胞)的抵抗力。



D型人格

荷兰学者Denollet提出了“D型人格”的概念,又称“忧伤人格”。D型人格的提出既是对以往与疾病相关的A型、B型、C型人格概念的扩展,也是对已有人格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证据的整合。

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真正对心脏病起作用的心理因素可能不单纯是消极情感,而是慢性的心理忧伤。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种心理危险因素与其生活质量下降、心肌梗死复发甚至死亡等有密切联系。



D型人格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格亚类,是消极情感和社会压抑的整合。需要注意的是,消极情感和社会压抑这两种心理因素必须同时出现,才能给心脏带来破坏作用,任意一个单独因素都不会产生强烈的影响。

D型人格中的消极情感是指人们长期体验负性情绪的一种倾向,包括愤怒、冲突、沮丧、焦虑等,并且这种倾向很稳定,不受时间和情境影响。

他们不仅感到烦躁、紧张、无缘无故的担心,而且对自我抱有消极观念,往往主诉存在很多身体症状,对负性刺激更加敏感。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冲突迭起

对于未患冠心病的人来说,消极情感与胸痛有关;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消极情感则与身体症状有关。



D型人格中的社会压抑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压抑自己对情感和行为的表达,因为他们与别人接触时会感觉紧张、不安全,便会有意识地维持自我压抑的状态。

他们认为世界上充满了威胁,所以与人交往时极不自如,会尽量逃避可能出现的危险;他们表面上保持平静,但内心极力控制着自我表达,言谈举止很不自信,在交往中始终与人保持着心理距离。

具有高社会压抑特点的人,心脏的不良反应增多、心脏的复原能力减弱、心率变化缩小。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甚至死亡。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变态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系列丛书——人格与健康》

本书主编: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 赵静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