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视频引发了网友们关于中文之美的讨论。

视频中,学生借外国网友的留言请教语文老师,“I miss you but I missed you”如何翻译。

这句英文中的两个miss,既有错过,又有思念的意思。

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和老师说,英文好像比中文有意境。

老师直接拿起粉笔在黑白上写下几句诗:

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

别情无处说,方寸是星河。

——《春日野行》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吴越王

该视频博主@语文状元阎老师评论道:汉字的思念无声,却震耳欲聋。

话说起来,优秀中文翻译还真是不少。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普罗大众”竟然是音译的

有很多从外文音译过来的词,因为中文的精炼简洁,成了四字成语,朗朗上口。

歇斯底里、罗曼蒂克、普罗大众、盖世太保……你在使用它们时,是否意识到这些是音译词?

普罗大众 prolétariat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普罗大众”泛指普通民众。

其实“普罗”是法语词prolétariat音译“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

这个词原指古罗马社会的最下等级,后指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英文proletariat/ˌprəʊlɪˈteərɪət/ 就源自于此。


这个词虽然源自法语,却被苏联发扬光大,并增添丰富了“大众”的含义。

盖世太保 Gestapo

“盖世太保”,听起来像是很有威权的官名。

的确,“太保”是中国古代殷商至清朝时期的官职名,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隋唐时期多用作赠官,元、明、清延置,与太师、太傅并为高级官职,正一品。

很多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绿林好汉也自称“太保”,比如十三太保秦琼、神行太保戴宗。


邵氏老片《十三太保》剧照

而“盖世太保”这个听起来很厉害的名号,却不是什么好人。

它是德语Gestapo(Geheime Staats Polizei的缩写)的音译,即“国家秘密警察”。二战期间,希特勒曾用它进行大规模的恐怖活动,屠杀无辜。


电影《刺杀盖世太保》(HHhH)

歇斯底里 hysteria

“歇斯底里”这个词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它音译自英语hysteria /hɪ'stɪəriə/,意为“狂热情绪的爆发”。形容词是hysterical /hɪˈstɛrɪkəl/。


至于hysteria是如何译成“歇斯底里”的,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有观点认为可能是来自日本的译文。早在20世纪初的日本文学中,不少日本作家就使用过“歇私垤里”“歇私的里”等词。

中文里出现该词见于20世纪20年代,比较有名的是郭沫若作于1928年的诗集《恢复》,里面有一首诗叫《歇司迭里》。这诗挺……有趣,分享给大家。

歇司迭里

姑娘,我不能爱你,

请你不要焦躁。

我就爱上了别的姑娘,

请你也不要懊恼。

你为甚么要造谣言,

说我和妻儿已成歧路?

说我是骄傲异常,

我所有的爱人无数?

我总有无数的爱人,

这于你有甚么紧要?

革命也是我的爱人,

你难道也要和她计较?

我与你并没有甚么怨尤,

姑娘,我只是不能爱你。

你何苦定要和我寻仇?

你真是害了歇司迭里!

1928年1月5日

除了“歇司迭里”,还有诸如“歇斯台里”“歇私德里”“歇私底里”等翻译,最终“歇斯底里”脱颖而出,成为hysteria流传至今的译名。

罗曼蒂克 romantic

现在,我们多会将romantic译为“浪漫的”,而“罗曼蒂克”这个看起来很有年代感的译文,似乎多见于早年的中译外国作品中。

Romantic的名词形式romance,源自罗曼语(Romance),最初是指用白话文(vernacular)而非拉丁文写作的作品。最初是以骑士精神(chivalry)为主题的白话诗,到了17世纪中期,发展为以浪漫爱情为主题的作品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除了对外语的音译,还有一些看起来像成语的词,其实也是源自外语。

比如“血浓于水”,源自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它比喻亲情深厚,非同一般。最初版本是:the blood of the covenant is thicker than the water of the womb(盟约的血浓于子宫的水)。

“火中取栗”则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说狡猾的猴子骗猫去偷炉火中烤着的栗子,结果偷出的栗子全被猴子吃了,猫却毫无所得,还把脚上的毛烧掉了。比喻冒险替人出力,吃尽苦头,自己却一无所获。

脍炙人口的名句翻译

学贯中西的大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不少隽永的名句翻译。

有些译文本身就是优美的中文诗句,浑然天成,毫无翻译痕迹。中国人常常引用它们,甚至忘记了出处。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余光中


这句中文太过凝练优美而内涵丰富,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这又是某位大文豪的原创佳句。

实际上,这句话是余光中先生译自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Siegfried Sassoon)的一句诗。

余光中对这句话的象征意义也有着深刻见解:

这句诗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许多哲学家所无法说清的话;它表现出人性里两种相对的本质,但同时更表现出那两种相对的本质的调和。

假使他把原诗写成了“我心里有猛虎雄踞在花旁”,那就会显得呆笨,死板,徒然加强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只有原诗才算恰到好处,因为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蔷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而“细嗅”刚刚象征着两者的关系,两者的调和与统一。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郑振铎 译

出自泰戈尔(Tagore)《飞鸟集》(Stray Birds)。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民有、民享、民治之政府。

——孙中山 译

此句出自林肯(Abraham Lincoln)“葛底斯堡演说”(The Gettysburg Address)。

孙中山曾于1921年在《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中解释道,“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没有适当的译文,兄弟就把它译作:民有、民治、民享。”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落败孤岛孤败落。

——马红军 译

据说这是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Elba)时说的一句话。

直译是“在我看到厄尔巴岛之前,我曾所向无敌。”Ere/ɛə/是古语,意思是在……之前。

本翻译还原了英文中回文的文字游戏,正读、反读都一样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 译

原文为英国诗人兰德(Landor)的诗作,杨绛的译作简约而不简单,毫无雕饰之感,浑然天成,真正的大师手笔。


杨绛手迹

意境优美的地名翻译

有很多国外的地名,被中文翻译过后,意境优美,让人看着就心生向往。

Oxford 牛津

Oxford坐落在泰晤士河(Thames)中游的区域,地势平坦,水草丰盛,因而作为“牧牛的津渡”,当罗马人占领时已经存在,拉丁名叫Oxonia。


Fontainebleau 枫丹白露

枫丹白露是法国地名。徐志摩最早翻译成“芳丹薄露”,后来朱自清才翻译成“枫丹白露”。

“枫丹白露”这个名字让人不禁迷失在白日梦中:让人想起枫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露水下降,宝贵的时间和季节变化成为永恒。


Champs-Élysées 香榭丽舍

徐志摩先生的译作。这条巴黎著名的大道,周围的咖啡香气、香水和蛋糕使之变成一个真正的“香榭”,而精致典雅的建筑风格正合了“丽舍”这个名字。


Florence 翡冷翠

这座意大利城市有两种译名,“翡冷翠”的译名出自徐志摩的诗歌《翡冷翠的一夜》,“佛罗伦萨”则是根据其英文名Florence音译而来。

相比而言,在诗文中译作“翡冷翠”更显优美,不仅音似(意大利语是Firenze),而且意思恰当,因那城市的官邸和教堂专用一种绿纹大理石,将城市点缀得如同一粒翡翠。


还有哪些惊艳过你的“神翻译”,欢迎留言分享。

编辑:左卓

来源:外研社 友邻优课 侃英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