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兰亭序》是举世公认的“第一行书”,也是“最美中国字”的代表,但它身上的谜团也不少。围绕着《兰亭序》是否是王羲之所写、下落何处等问题,历朝历代书法家各抒己见,十分热闹。尤其是姜夔、李文田二人,他们对于《兰亭序》的真知灼见启发了后世的书家,间接促成了建国以后的“兰亭大讨论”。


姜夔认为,《兰亭序》在传承过程中内容肯定被修改过,各种典籍里收录的原文都不相同,字数也不一样。而且,它是不是王羲之所写、是不是行书,也都存在疑问:“梁武收右军帖二百七十余轴,当时惟言《黄庭》《乐毅》《告誓》,何为不及《兰亭》?”而且《淳化阁帖》也没有收录此作。


清代李文田从书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晋代出土的碑文与汉魏隶书相似,并无《兰亭序》笔意,由此可推断此作是南朝梁陈之后的作品。而《世说新语》中引用的王羲之作品是《临河序》,内容与《兰亭序》差别较大。最后他得出结论:“梁以前之《兰亭》与唐以后之《兰亭》,文尚难信,何有于字!”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出土了东晋时期的墓志,受它启发,郭沫若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指出行书《兰亭序》既不符合东晋的书法风格,内容上也不符合修褉雅集的情感基调,文书皆假。


这部作品的伪造者很有可能是智永:“我乐于肯定《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就是智永所依托。智永是陈代永欣寺僧,系王氏后裔,能文善书。不仅《兰亭序》语句很合乎禅师的口吻,就其时代来说也正相适应。”启功也写文章对此表示赞同。


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兰亭序》应当是保留着隶书、章草笔意的草书,而北京故宫珍藏的智永《草书兰亭序》,才是真正的原版。此作风格上与《十七帖》有所相似,笔力遒劲,点画朴茂,绞转连带极为灵活。结字潇洒多变,魏晋风度充盈纸面。


智永不仅见过《兰亭序》真迹,且精心临摹数十年,他这件临摹的可信度极高。此作墨迹本已失,所幸有刻本传世,名为《兰亭八十刻》,先后藏于宋濂、黄掌纶、程瑶田、张伯英等处。张伯英在跋文中写道“愿得此者,念昔人采集之艰,加以护惜,勿贪拆售之利而致星散如理宗之百十七卷徒存目录已也”。


此作蕴含着魏晋草书的纯正笔法,将它临摹通透,便能超越今人,直入古人门庭了。


而今,我们将《兰亭八十刻》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