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近日,青浦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小组走进青浦老城厢,对区域内的历史建筑开展普查复核和新发现线索调查工作,为正在推进的旧区改造项目提供专业指导。
此次调查工作秉持“先调查,后建设”和“应保尽保”的原则,工作小组实地走访了徐熙春故居、行素堂黄宅、胡氏住宅、张宅、青浦特训班旧址等多处历史建筑,对每处建筑的保存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勘察记录。区“四普”办主任沈旖婷表示,老城厢的建筑和传统风貌是青浦历史文化的象征和载体,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文物保护要着力做好“加法”,通过挖掘建筑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让城市的文化基因得以传承。
据了解,青浦老城厢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这里在宋代时仅是横泖岸边的一处村落,因地理位置而得名“横溪”。元代时,因唐氏在此经营竹木生意,逐渐发展成“唐行镇”。明万历元年(1573年),青浦县治由青龙镇迁此,随即开始修筑城墙、建造县署,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城市格局。
青浦老城厢的护城河水系保存完整,形成依水绕城的椭圆形城市和十字街格局,是青浦老城厢历史风貌区最显著的特征。风貌区内不仅保留着以曲水园为代表的古典园林,还有大量传统民居建筑群落。这些建筑多采用院落式布局,粉墙黛瓦,处处彰显着浓郁的江南特色。特别是在县前街、南门街、大西门街等老街区,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居住街坊至今保存完好,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深厚历史积淀。
据介绍,自1956年首次开展全国文物普查以来,我国已先后在1983年和2007年完成了第二次、第三次普查。根据国务院部署,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23年11月启动,将持续至2026年6月。整个普查工作分为培训准备、实地调查和验收公布三个阶段。目前,青浦区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培训准备工作,正全面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小组正在对第三次普查的数据进行复核,同时开展空间信息采集、文物年代判定、价值评估、现状测绘等工作,并对“三普”以来新发现的文物线索进行调查认定,致力于建立完整的文物档案体系。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此次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将为青浦老城厢的保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助力这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江南水乡在城市更新中留住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让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让传统与创新和谐共生。
记者:朱泽敏
摄影:朱泽敏
编辑:胡小凡
责任编辑:孙晨(首席)
终审:贾彦秋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