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有考砸过吗?”
“为什么我要写没完没了的作业?”
1月25日至2月12日期间,由盈浦街道主办的“我与社区共‘澄’长”寒假儿童议事营在西部花苑社区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以“双向倾听,共话成长”为核心,通过创意工作坊、情绪课堂、“吐槽”大会等形式构建起亲子对话的全新场域。活动吸引辖区50组家庭参与,用“双向倾听”破解当代家庭教育中“不会听、不敢说”的沟通困境。
创意共创坊:
“答案之书”建立对话沟通坐标系
首场议事会活动突破传统教育场景,以儿童共创展览、亲子互问互答、集体创作实践相融合,搭建起一座跨越代际的沟通桥梁,为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探索新路径。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提问高手,每一句童言无忌的背后,都藏着他们观察、认知世界的视角与思考。只要大人多留出来一点时间倾听孩子,多一点尊重与耐心,就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答案之书”表达了成年人的烦恼和困惑,通过大人的提问,孩子们得以尝试站在大人的角度,体会他们的不易,并用自己的方式给出独到的见解。
亲子一起动手创作,丰富了展览的内容,或是对已有问题给出自己的一番见解,或者是提出新的疑问,开启“答案之书”的新篇章。
情绪课堂:
情绪可视化构建亲子关系缓冲带
第二场议事会活动引入以《头脑特工队》中的五个颜色小人为切入点,引领家长和孩子们踏上了一段探索情绪、自我认识的奇妙旅程。
“情绪有好坏之分吗?”事实上,情绪是身体的自然反应,短暂的情绪有助于我们应对突发状况,例如,喜悦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恐惧能保护我们免受伤害。然而,长期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可能会引发“情绪病”。
“容纳”是心理学家比昂提出的重要概念,强调父母应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现场,大家匿名在小黑板上分享了自己开心或难过的小事,孩子们提到的快乐事情往往相似,多源于父母的爱;而难过、生气或厌恶的事情则各不相同,可能与父母的关系、未满足的愿望或与朋友的争执有关,高年级的孩子甚至会因为繁重的作业而感到压抑。
分享过后,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代表情绪,制作情绪容纳瓶。心理老师引导孩子学会看见并接纳自己的每一种情绪,这个小小的瓶子不仅承载着美好的周末时光,更希望它能成为家中守护父母和孩子情绪的小小“灯塔”。
最后,以不同颜色的气球代表不同的情绪。家长和孩子们携手合作,踩碎代表坏心情的气球,留下代表好心情的气球,现场响起的噼啪声仿佛迎接新年的鞭炮声,充满了欢乐与活力。
儿童“吐槽大会”:
“议”路童声开启儿童友好新里程
压轴的儿童议事会颠覆传统模式,以“吐槽大会”的形式开展,活动特别邀请了市、区人大代表和区政协委员以及区妇联相关负责人等全程参与“校园相对论”“家庭圆桌派”等特色环节,共同见证这场童心与现实的深度碰撞。
“校园相对论”环节,来自不同学段的小议事员们展开热烈讨论,对“休息时间被侵占”的讨论尤为激烈,吐槽“课间十分钟被作业填满,课后服务像第二课堂”,呼吁把休息时间还给学生;孩子们还用画笔勾勒出他们的“梦想学校”和“理想课程表”。
“家庭圆桌派”变身大型亲子“吐槽现场”。“我想和家长一起玩,但是他们总是玩手机,不理我”“父母总是忘记答应我的事情,我很失望”……孩子们在“‘澄’长时光机”环节,化身未来父母,面对各种情境,通过角色反转与创造性表达,让单向吐槽变为相互理解,让孩子在笑声与思考中重新感悟“爱”与“沟通”的真谛。
上海正在推行儿童友好创建工作,盈浦街道将继续开展“家社校”联动项目,聚焦“儿童参与治理”,深化家庭、社区、学校“三维共振”支持体系,努力推动儿童从“政策受益人”进阶为“社区智囊团”,让教育共振真正落地为可感知的友好体验。
记者:皋翠娥
摄影:皋翠娥
编辑:胡小凡
责任编辑:孙晨(首席)
终审:贾彦秋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