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知春里西社区门口。于帅卿/摄

现在装上电梯,对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大好事。

于帅卿/发自北京

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知春里西社区,8号楼居民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新电梯。

“这电梯真是太好了!春节期间,无论是购买年货、搬运物品还是扔垃圾,有了新电梯,我们进出都方便多了。”2月7日,居住在8号楼的王奶奶难掩内心的喜悦,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连连夸赞新电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性。

这部电梯不仅解决了多年来困扰高层老年居民的出行难题,还为老旧小区改造“悬空老人”下楼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板。

据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知春里西社区书记李蕾介绍,早在2019年,知春里小区就制订了16部电梯加装计划,其中14部已经安装并投入使用。然而,8号楼的2个楼门的电梯一直未能安装完成,这成为了知春里西社区和8号楼居民的一块“心病”。最终,经过多方协调沟通和矛盾化解,施工问题得以解决,新电梯终于在春节前投入试运行,并将于近期正式启用。未来,社区还将持续推进电梯加装工作,让更多居民享受到这一便利。

历经波折终圆“电梯梦”



北京知春里西社区8号楼全部完成加装电梯。于帅卿/摄

崭新的玻璃电梯井矗立在8号楼1单元、2单元外测,外观设计简洁又大方,深蓝色的透明玻璃与红色的楼体外立面相互映衬,既美观又和谐地融入进了小区的大环境中。

步入电梯内部,平稳的运行让人倍感舒适,几乎听不到任何明显噪音,电梯的加速和减速过程都极为平稳,没有丝毫的颠簸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走出电梯后,居民们还需往上或往下走7个台阶才能到达各自的家门口,这是目前大多数外挂电梯普遍采用的半层入户设计方式。



出电梯后楼道内部情况。于帅卿/摄

对于这一小小的不便,居民们并不在意,王奶奶感慨地说:“对于我这种上下楼梯都需要扶着扶手的老年人来说,虽然还需要走几步台阶,但相比之前没安装电梯时要爬的楼层,这已经轻松太多了。现在电梯装好了,我们下去遛弯再也不用发愁了。”

在这里居住了40多年的刘奶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大多是以前按工龄分配单位房的老职工,现在都成了70多岁到90多岁的老人了。没装电梯前,好多老年人只能被困在家里,下不了楼。现在装上电梯,对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大好事。”

北京知春里西社区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人口密集,共有楼房11栋,其中高层住宅3栋,多层住宅8栋,社区总户数1116户,常住人口约3000多人,绝大多数为老年人和流动人口,住户年龄分布跨度大,因此加装电梯的难度相对较高。同时,社区多年来一直缺乏服务型物业和物业资金,部分多层住宅的电梯加装工作因此受阻。

为方便群众出行,老旧楼房加装电梯一直是居民们的热切期盼。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越来越多的住户拥有了出门的“快捷键”。

然而,北京知春里西社区8号楼1单元、2单元的电梯加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根据当时的规定,老楼加装电梯需业主达成一致意见,有一户不同意便无法施工。因此,在2019年电梯加装过程中,仅完成了3单元、4单元的电梯加装工作,1单元、2单元由于1楼各有1户居民担心噪音、墙体安全问题而反对,导致电梯加装计划搁浅。

李蕾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14个楼门的电梯加装完成并投入使用,这使得8号楼没有电梯的居民们更加渴望加装电梯。尤其是这两个单元高层还居住着多位60岁以上高龄老人,部分居民们开始向社区和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希望能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三步走”策略推进老楼加装电梯

事情在2023年9月迎来了转机,北京市多部门出台《北京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操作指引(试行)》,明确老楼加装电梯全套规范流程。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启动老楼加装电梯的业主表决比例调整为“双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参与,“双四分之三”以上业主同意,即可启动项目报建确认工作。

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北京知春里西社区8号楼的居民们带来了希望。社区迅速响应,组织居民进行新一轮的确认,并针对不同楼层居民的新诉求进行了重新协调和沟通,最终优化修改了施工方案。

为了全力解决8号楼居民的垂直出行难题,知春里西社区总结了推进加梯工作的“三步走”策略,即先讲情,再论理,后用法。

首先,多走一步,立好“主心骨”。

通过成立加梯志愿服务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青年志愿者们深入居民家中,了解需求和顾虑,积极协调资源,为加装电梯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利用居民协商议事平台,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决,增强了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幸福感。

其次,快走一步,达成新共识。

通过“自我解决→社区解决→共建解决”的逐级议事模式,形成了“发现问题→小组化解→网格协调→协同共建”的治理闭环。楼门长、志愿小组成员深入摸排居民意愿,并在每个单元建立线上加装电梯交流群,方便居民交流,及时化解矛盾。

李蕾介绍,“沟通过程中,高楼层住户更是主动提出为低楼层邻居给予一定补偿,修缮开裂的墙砖,并申请帮助楼下邻居改造上下水管道,以换取邻里间的理解和支持,最终成功做通了楼下居民的思想工作。”

最后,深走一步,协商出效果。

《民法典》的出台从“一票否决”到少数服从多数,政策的转变为加装电梯工作带来了转机。针对部分居民对施工影响、墙体伤害、挡光和噪音等方面的顾虑,志愿小组与低层居民进行了深入协商。他们带着底层住户到已加装电梯的居民家中测分贝、看光线,社区则邀请专业机构三次实地踏勘楼体质量,并对施工造成的开裂进行维修,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居民的疑虑。

多措施保障电梯加装顺利完工



新安装的电梯。于帅卿/摄

历经4年的等待,北京知春里西社区8号楼的电梯加装项目终于在多方努力下重启。不过,如何说服原电梯施工单位继续参与成为施工的首要难题。

李蕾告诉记者,在社区工作人员与街道城管科的共同努力下,与首开集团进行了多次深入沟通,最终打动了首开集团,同意恢复8号楼1单元、2单元的电梯加装工作。

施工过程中,负责此次加装电梯工程的北京首开亿方物业服务有限公司采取了严格的施工时间控制和降噪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出行和停车的影响。同时,配置发电车保证施工用电,确保工期进度和安全性。

“此次加装电梯工程为复工工程,受到了政府部门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从2024年10月正式复工至2025年1月电梯取证,仅用了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便圆满完成了任务。”北京首开亿方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旧改办公室主任宋帅表示。

据他介绍,为保证春节期间居民能用上电梯,公司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计划,明确了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加强与设计、施工单位的沟通协作,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提高混凝土标号、采用预制板材等高效材料以及抽调家住近郊的施工人员加班加点等措施,顺利完成了电梯设备取证。

同时,考虑到一层住户的支持,协同设计单位对方案进行了微调,满足了一层住户的通风和采光需求,得到了全楼居民的一致认可。

在资金来源方面,宋帅表示,每部电梯包括建安费、二类费造价约120万元(含管线移改)。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和政府补贴两部分。其中,政府补贴为每部70万元(含管线移改)。

“从2层开始收费,2层55元/月、3层80元/月,每层差值25元/月,每户有几个人就买几个钥匙扣。”刘奶奶高兴的说,相比较加装电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这点费用不算什么。

北京市海淀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老楼加梯”并不是一项政府大包大揽的工作,而是在尊重每一户居民意见的基础上,靠居民互相信任、自治协商才能达成最优解。海淀区也在不断总结、提升、改变中,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加梯之路”。

近年来,北京市建立健全了市级老旧小区改造联席会制度和市、区、街镇三级联动机制,将老旧小区改造连续多年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和重要民生实事。通过“一户申请就启动,达到比例就确认,协商一致就开工”的方式,推进应加尽加。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完成适老化改造的市属老旧小区1060个,还有600余个在施工项目,惠及老年人群约150万人;已累计加装电梯4426部,受益居民约5万户。2024年以来,北京市还上线了“加梯地图”,居民可以在线提出加梯意愿,“一键直达”幸福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