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通州区东南部的漷县镇历史悠久。千年前,辽代统治者便在此设县。辽代拥有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那时的漷县便是皇族“捺钵”之地;至清朝顺治年间,一场洪水淹没了已存600余年的漷县古城。大水褪去,居民重返故土,生活至今。漷县经历了四时捺钵到漕运鼎盛的各个时期,文化积淀丰富,甚至可从中看到古时的“京津冀协同”。本期“探宝”我们走进位于漷县镇漷县村的村史馆,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一窥漷县镇历史的全貌。
村落以古城为基础
沿着漷马路由东向西行驶,漷县村村史馆工作人员徐永库在路上就向记者讲起了漷县的历史。“这条漷马路是当年辽代漷县古城的主干道,文庙、县衙等主要建筑都在道路两侧。”作为土生土长的漷县人,徐永库讲起家乡的历史滔滔不绝。
村史馆位于漷县村委会内,一进馆,复原的辽代漷县古城沙盘就在眼前。徐永库介绍,辽代所建的漷县古城是一座正方形城池,每侧城墙长540米左右,虽历经元、明、清等时期,但古城的形制均以辽代古城为基础。
复原的古城沙盘中,可以看到迎薰门、通都门、临津门、文庙、衙门等建筑。徐永库认为,当时辽代的统治者十分向往中原文化,城中的这些建筑均参考当时的中原城市,比如祭拜孔子的文庙等建筑具有显著汉族文化特征。“漷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此处名为霍村。我们常说的漷县古城是辽代成立的,其县治即设在霍村。由于这里地处漷水之南,加之山北水南为阴,所以当时也叫漷阴县。到了元朝,漷县升级为漷州,而在元末明初期间,由于战争频繁,漷州居民数量锐减,到了明朝初年漷州又被降为漷县。时间来到清朝初年,由于连降暴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将漷县古城彻底淹没。在这之前,漷县的地域很大,临近的永乐店镇,还有天津武清、河北香河都包括在内。大水退去,漷县虽然逐渐重建,但是被纳入通县管理。”
如今漷县村就是明清两朝漷县的县治所在,也是根据辽代漷县古城的基础建造的,虽然300多年前的一场洪水让此处变成汪洋,但是如今的村落仍可见当年的影子。东西走向的漷马路是漷县村乃至漷县镇的主干道,复原沙盘中的文庙、县衙门、关帝庙等建筑均在如今的漷马路两侧。
行驶在漷马路上,倘若想去村中拜访亲友,您一定要放慢车速,稍微快一点儿也许就会错过路口,两侧民居排列的太紧凑了。这也与复原的辽代漷县古城沙盘内的景象如出一辙。徐永库说:“辽代的漷县古城很小,但是城中的人口并不少,所以民居非常拥挤,即便是清代一场大水将古城淹没,后来重建的时候依旧是按照当时的地基修建的,所以现在漷县村村民之间的房子还是挨得很近。”
漷县村的村史馆中,除了沙盘还有建国初期的文字材料。馆中珍藏着一张1952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批土地确权证书。当时的漷县乃至通州都在河北省管辖境内,这张《土地房产所有证》上,规定了居住在通县第五区漷县村石姓村民一家的土地面积及范围。“上面印着当时县长李子凡的印章,而且有土地的种类、房产坐落、间数等信息,还特别注明了石姓村民一家对所有证上面的土地‘有耕种居住典卖转让赠予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徐永库说。
漷县八景可见区域协同
说起漷县镇的历史,漷县八景自然绕不过去,村史馆中就悬挂着漷县八景的画作。其中驻跸甘泉、晾鹰旧台两景都是辽代时期的文化碎片,都与辽代重要的制度“四时捺钵”有关。
徐永库介绍,起源于北方草原的辽代是游牧民族政权,皇族中仍然保持着“四时捺钵”的制度。《辽史》记载,“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简言之,“捺钵”文化就是王族一年四季到固定地方游玩打猎,修建行宫并兼顾商议国事的行为。
“晾鹰旧台”指如今位于永乐店镇德仁务后街村的通州区级文保单位晾鹰台,历史上这里曾属于漷县管辖。“辽代这里是湿地,名为延芳淀,位于漷县镇西侧。每年春天辽代皇族会在晾鹰台上放海东青,用来击杀延芳淀中的天鹅。当看到有天鹅被海东青攻击后,岸上的士兵会一拥而上抢夺这只被攻击的天鹅。由于这个仪式在春天,也被视为一年开始,击杀的天鹅会被做成头鹅宴。”徐永库说。
如今,延芳淀已经不存,只有德仁务后街村旁边存留的晾鹰台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其实当年这里不仅有晾鹰台,还有呼鹰台和放鹰台。其中,放鹰台的位置在现今张家湾镇前青山村,是放飞海东青的地方;而呼鹰台则在漷县镇的唐头村,是召回海东青的地方,如今两座台子均已不存。
驻跸甘泉,则指漷县古城西北侧的佑国寺及寺中水井。据记载,辽代皇族于此捺钵期间,曾在佑国寺中居住,并饮用井水。
徐永库介绍,四季捺钵地点不同,而春季捺钵都选在水边,所以也叫“春水捺钵”。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精神一直在辽代皇族中传承,导致即便是捺钵,地点也不固定。历史记载中,松花江、长春河、河北省张北县都曾是“春水捺钵”之地,“当时之所以会在漷县附近捺钵,应该是正在与宋朝打仗的关系。”徐永库说。
“漷县八景”如今已不全在漷县,有些甚至出了北京。徐永库觉得,这样更能见证当时漷县的广阔,现在我们说京津冀协同发展越发深化,但其实三地之间的文化协同古已有之。
明代圣旨碑为岳飞后人所书
从辽代建城,到清初被洪水淹没,曾经的漷县历经600余年风雨,不乏名人志士于此留下注脚。村史馆的院子里摆放着明代石碑,是明代圣旨碑的残件,记录了明成化皇帝下诏重修漷县的故事。
元末明初,漷县及周边区域战火不断,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县治以及周边建筑破坏严重,所以明朝统治者下令重修漷县。“这块名为《漷县奉敕重建记》,记载了当时漷县县令贾贞率领主簿、典史与漷县乡贤绅士等恤民生、均徭役、禁浮费、惩闲懒、攻苦食淡并以身作则,身先士卒,重建漷县的事迹。”徐永库说。碑文中也记载了当时漷县的境况,如“永乐初置九屯……后相继亡去,今屯遗十余家,土著居民不满千户”“故邑无郛郭肆市,小大公宇圮毁湫秽,荡如村墟”等。
提起这块碑的作者,徐永库自豪地说:“这块碑是岳正所写。”岳正是漷县人,是明代的阁臣,也是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后人。原来,岳正的父亲岳兴是明代永乐年间皇太孙朱瞻基府军的一名武将。府军是朱棣为保护朱瞻基设置的军事机构。公元1425年,在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传位于太子朱瞻基。彼时,朱瞻基正在从南京返回北京的路上,这一路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燧和朱高煦多次截击,但是都被朱瞻基躲过。20天后,朱瞻基抵达北京。一路历经千难万险,朱瞻基自然要赏赐身边的护卫。岳兴被封为怀远将军,并被赏赐了漷县的一块封地,如今这块封地在永乐店镇的坚村。
《通州文物志》中收录了2004年出土于坚村的一方墓志,其中介绍的就是岳正的母亲。墓志铭里写着“不肖孤正泣血谨述并书,孤端、祥、海泣血刻石”。通州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任德永介绍,墓志铭里的“正”就是岳正,而“端、祥、海”是岳正的三个兄弟,“孤”则是代表母亲死后,兄弟四人成了孤儿。
岳正所书写的墓志铭表达其母丧痛悼之情。当时岳正已经蒙冤被迫害,但长文中只字不提,只言其“祸”及母亲,其忠于朝廷可见一斑,与志文所言其父扈从洪熙帝自南京北上登基而不顾家属之忠,一脉相承。文中赞述其母幼小临难从容,能理大事,在儿获“罪”戴刑远戍边荒而生离之际,镇静自若并晓以大义。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张群琛
摄影: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常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