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非新闻资讯内容!内容来源于真实事件,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
- 部分图片非案件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师父,这块楸木的纹路真是奇特。"王珧轻抚着木料表面,露出赞叹的神情。
老木匠放下手中的凿子,眯着眼睛说:"好木料总会选择好主人,就像你爹当年说的一样。"
王珧望向远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谁能想到,一块普通的木料,竟会引出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万历十五年,阳城县。
王臻是当地有名的老木匠,一手木工技艺出神入化。他有三个儿子:王崧、王岫和王珧。大儿子王崧和二儿子王岫跟随父亲学习木工,小儿子王珧天资聪颖,被送去读书。
王臻的妻子刘氏常对邻居说:"臻哥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
这天,王崧和王岫接了一个活计,要去城外的赵家修缮祠堂。临行前,王臻特意叮嘱:"记住为师傅教的,木工活不光要看手艺,更要懂得趋吉避凶。"
谁知这一去,竟成永诀。
三日后,赵家派人来报,说是两兄弟从未到过赵家祠堂。王臻带着族人四处寻找,可连个影子都寻不见。
"我的儿啊!"刘氏整日以泪洗面,身子日渐消瘦。王臻也白了头发,整个人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
为了延续王家香火,刘氏执意要再生一个。这一胎来之不易,刘氏已年过四旬,难产之下撒手人寰。王臻抱着刚出生的小儿子,泪如雨下,给他取名王珧,取"珠玉"之意。
王珧从小聪慧过人,不仅学问上出类拔萃,还偷偷跟着父亲学习木工。王臻见状欣慰不已:"你这孩子,倒是把两头都占全了。"
可天不遂人愿,王臻在王珧十六岁那年染病去世。临终前,他拉着王珧的手说:"孩子,你要记住,木工不只是谋生的手艺,更是祖传的智慧。"
王珧一边读书考功名,一边靠木工技艺养活自己。他的手艺渐渐在当地出了名,连城里的富户都慕名而来。
这日,张员外家的管事找上门来:"少东家,我们老太爷身子不适,想请您打造一具上好的寿材。"
王珧一听就明白了。在民间,有请名匠提前打造寿材,反而能延年益寿的说法。
"要用什么木料?"王珧问道。
"老太爷说了,全凭少东家做主。"
王珧思索片刻:"用楸木吧。楸木性温和,不会惊扰阳气。"
三日后,寿材完工。张员外亲自来验收,连连称赞:"果然名不虚传!"
奇怪的是,自打寿材做好,张老太爷的病竟真的好转了。张员外大喜,赏了王珧百两银子。
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王珧正在整理工具,突然有人敲门。
门外站着一位身着黄衣的女子,约莫二十出头,面容姣好但略显苍白。
"这位相公,我是住在城东的寡妇,夫君生前也是个木匠。家中的床坏了,想请您帮忙修理。"
王珧心中一动。他记得父亲说过,木匠不轻易接单身女子的活计,尤其是在这种阴雨天。
可看着女子可怜兮兮的样子,王珧终究不忍拒绝:"好吧,我随你去看看。"
女子带着王珧来到城东一间偏僻的茅屋。推门进去,屋内光线昏暗,只有一张破旧的木床。
"床是前几日开始发出异响的。"女子轻声说。
王珧走近查看,忽然发现床板上有一层异常滑腻的物质。他用手指蘸了蘸,竟有股说不出的腥臭。
一个念头突然闪过:父亲曾经提到过,遇到不寻常的东西,可以用盐试试。
"这床板有些霉变,我得先撒些盐处理一下。"王珧故作镇定,从随身的包裹里取出一包盐。
谁知盐撒在床板上的瞬间,那滑腻的物质竟然开始冒泡沸腾,发出"嗤嗤"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