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思维误区:把人情世故,当成了无限度的奉承、讨好。

人情世故,难道不是奉承、讨好吗?只能说,人情世故是一回事,奉承讨好是另外一回事,这两者不能划等号。

人情世故的核心,是“尽量让自己获益”。而奉承、讨好的核心,是“让别人欢喜,而让自己当狗”。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每一次谈到人情世故,很多人都认为人情世故是虚伪、奸诈、妖魔化的东西。

这,不过是一种偏见罢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人情世故。可见,人的本身,就承载了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的终极本质,就以下3点,读完后脑子都清醒了。



第一点:你的价值,是否可以满足对方的需求。

人与人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亲子关系......太多了。本质上,依旧是“交易关系”。

同事为什么要跟你合作?因为你的身上有他们所需要的利益。

领导为什么要利用你去做事?因为你的身上有领导所需要的价值。

异性为什么要跟你谈恋爱结婚?因为你的身上有他们需要的各种价值。

利益、价值,就是各种关系的核心。试问,现阶段,哪一个女人,会跟一个底层的穷男人结婚呢?概率等于零。

说得难听一点,男人没有任何的利益、价值,就不会有女人跟他结婚。没有女人会瞧得起穷屌丝。

这是一个“商业化”的世界,而商业化的模式,终究会延续到“人”的身上。



第二点:人情社会有两套规则,各有深意。

这个世界有两套规则,一套是人人都知道的明规则,而另外一套是隐藏在暗处的潜规则。

明规则,就是所谓的“仁义道德”,是用来忽悠人的。而潜规则,就是所谓的“人情世故”,则是用来做事的。

在《大明王朝1566》中,官场老油条胡宗宪,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们这些读书人,其实都不适合当官。圣人的书是用来读的,而用来做事,百无一用。

书本上所说的,基本都是唱高调的空话,也就是所谓的仁义道德。

而现实里边需要的,则是赤裸裸的人情世故,以及各行各业的潜规则。

比如娱乐圈,要想拿到资源,逐渐上位,就需要付出自己的尊严,或者身体。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儿,谁都无法改变。想打拼,就付出;不想打拼,就守身,以及躺平。

某央视著名主持人早就说过,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只是一道精致的灰。



第三点:讲人情世故,就是为了“博弈”。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人在江湖,为什么非要讲人情世故呢?

只有一个答案:别人的一言一行,都有讲究,要是我们毫无讲究,就会被人抓住破绽,落于下风,处境窘迫。

两个字就能概括,博弈。你跟他相遇,就等于你跟他在一个棋盘上博弈。双方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博弈的一部分。

由于现在不是原始社会,不能随便动拳头,而需要玩心术、谋略,所以人情世故,就成为了博弈的关键一环。

假设,别人故意激怒你,让你生气,难道你要打他一顿吗?在你想要动手动脚的那一刻,你也就已经输了。

在人情社会,动手的,不如动嘴的;动嘴的,不如动脑的。

唯有动脑,才能钻人情世故的漏洞,才能利用人情世故去做事,利好自己。可见,单纯的奉承、讨好,都是低级的行为。



写到最后

谈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人情世故如此复杂,难道不会有消失的那一天吗?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情世故,注定人情世故不会有消的那一天。

其实很好理解。你跟某个同事聊天,难道同事问你什么,你都掏心掏肺,实话实说吗?

你不会掏心掏肺,也不会实话实说,只会“为人只说三分话,不敢全抛一片心”,或者吐露一些善意的谎言。

而这些举动,本质上,就是人情世故。

不论我们是否喜欢人情世故,其实在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运用人情世故。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段位,存在一定的差距罢了。

文/舒山有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