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晶

无须说,《老子》或称《道德经》的这部作品,就是人类意义上的古典作品,而不仅仅是华夏民族的古典。德国汉学家汉斯-格奥尔格·梅勒在谈到这部古典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时,曾斩钉截铁地说道:“《道德经》是高高在上的……它的关联性,并不囿于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它所讨论的主题,是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的。”


《老子智慧八十一讲》

李永晶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完全赞同梅勒的说法,因为《老子》的确有这样的本事:这是一部在科学的时代需要阅读的智慧之书。如果借用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物理学家的说法,我们可以将老子思想视为一种“万有理论”:《老子》位于各种解释世界的理论的底层,有着为我们的认识提供深层框架和原理的潜在能力;世人言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这其实就是对其“万有理论”属性的一般表达。退一步说,为寻求一种真正的普遍性理论,我们有必要一再返回到古典世界当中,因为那时候觉醒的人们对宇宙有着纯粹的直观,智慧在那一刻就展现出了它全部的面貌。我们今日所知的各民族的古典作品,就是那一次直观的记录。

海德格尔在分析一首题名为《冬夜》的诗时,曾自言自语说,一首诗的真正伟大正在于,它能够掩盖诗人这个人和诗人的名字。这是就哲学意义而言的,对此我也完全赞同,因为任何堪称伟大的诗篇都是智者对人类存在本质与普遍经验的艺术表达;诗歌就是诗人用语言艺术呈现的世界直观。

请允许我再重复一下《老子智慧八十一讲》这本书的一个观点:虽然老子本人生活于具体的时空当中,但他的思考是超越时代的普遍而永恒的真理。如何从各自的历史境遇出发,将老子思想非历史的普遍性揭示出来,这是后世解释者应当面对的问题,我们不可本末倒置。20世纪以降,由于世界结构的急剧变迁,古典作品的时代性与普遍性成为许多解释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我自己也不例外。正因此,我在本书中坚持由孔子开创的“述而不作”的传统,在反复引用老子自身的说法进行解释的同时,尽力征引目力所及的思想家、学者的分析与论断进行辅助说明,以求将老子思想的奥义多揭示出一分。

老子思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更不是有待后人继承的文化遗产,而是对我们置身其中的宇宙运作规律的揭示。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思想就是宇宙自身的心灵,是我们观察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宇宙的眼睛。

回忆一下我们旅途中相遇的哲人,在我们感到迷茫时,他们都说了什么:韩非子言“道者,万物之所然也”,孔子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叔本华言“世界是我的表象”,薛定谔言“自我和世界是同一件事”——现在我们已经明白,困扰现代哲学家的那个“意识”何以产生的问题,就是困扰科学家的“物质”何以产生的问题;二者其实是一个问题:它们彼此互为镜像,借着对方的眼睛在打量着自己。回忆一下在我们旅途中现身的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爱丁顿、薛定谔、玻尔等科学家在面对宇宙时的迷茫与惊奇,回忆一下他们的伟大智力创造和深刻的思想——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他们的存在自身就是“道”存在的证明,就是“道”自身的显现;当他们在开口说话时,我们要毫不犹豫地认为,那就是“道”在开口说话。

这些人是我们旅途的同路人,更是我们的指津者。因此,在旅途中,我努力做的一件事就是尽可能让他们“现身说法”,将他们具有高度清晰认知的语言和文字以直接引述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在进行引述时的一个原则就是“观其妙”,希望那些文字能辅助我们认识宇宙的深刻玄妙。无须说,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的说法会极大提高我们的自信,帮助我们去接近老子思想的奥义。

我们所知的宇宙,由我们相遇的这些哲人点亮;我们所不知的宇宙,将由未来的哲人继续点亮。这是文明演进的真正道路。道,并未远离人们而去——还有比我们阅读的这部《老子》文本更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吗?其实,站在旅途终点的你已经知道,此刻你的生命意识自身就是“道”的一种显现;道就在你的身上。我们都是同路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