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运动与

乡村振兴的世纪对话

——评苗勇传记文学《晏阳初》的当代启示

刘华山

在乡土性与全球化激烈碰撞的21世纪,知名作家苗勇的《晏阳初》以其磅礴叙事推向读者一个根本性诘问:当无人机掠过麦田、直播电商重构产销关系的今天,晏阳初百年前的乡村建设实验究竟留下何种精神遗产,其当代现实启示何在?洋洋洒洒40余万字的该书,突破了对“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这一历史人物的扁平化追怀,以极具张力的文本结构,让定县经验与当代乡村振兴展开跨时空辩论,最终在实践理性的维度上,揭示出中国乡村治理的深层密码。



《晏阳初》 苗勇 著 2021年9月东方出版社出版



晏阳初(图源:封面新闻)

一、从识字运动到数字赋能:教育迭代中探寻主体性建构的深广维度

教育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与个体觉醒的关键。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发起的平民教育实践是一场关乎“人的现代化”的深刻哲学探索。“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突破了传统乡村治理的物理改造层面。他以识字课本替代手术刀,为村民的思维肌理祛魅,重新审视与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中国农民开启了通向历史主人的大门。



晏阳初在定县实验骑着毛驴下乡(苗勇 供图)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文盲率高,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农民受封建依附关系束缚。晏阳初意识到要改变中国农村面貌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唤醒主体意识。于是发起“除文盲”运动。《农民千字课》成为开启民智的钥匙。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景,有力冲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让他们逐渐摆脱了愚昧和无知,实现从“苦力”向“公民”转变,开启人的现代化进程。



晏阳初(图源:巴中市侨联)

平民教育蕴含通过教育赋予农民知识技能,以掌握命运、参与变革的启蒙逻辑。这在当下数字乡村建设中获得新生命力。数字时代,技术赋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如老人用手机挂号就医,青年利用直播平台交易农产品。不仅提高生活生产效率,更让他们主动融入数字时代,成为乡村发展的参与和推动者。

苗勇细腻还原了扫盲场景,让读者感受农民对知识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求。关注当下数字乡村建设,可发现历史与现实的奇妙呼应。作者以文本复调结构,将《农民千字课》与当代的“乡村网红培训手册”并置,形成强烈互文关系,揭示了教育媒介进化,凸显乡村治理始于对“人”的发现这一真理。晏阳初和今天的数字助农工作者们共享同一种精神,坚信人都有无限可能。从“扫盲运动”到数字赋能,教育的内容形式变化,本质不变——培养人的主体性。未来教育迭代面临新机遇挑战,应汲取传承晏阳初的实践经验与智慧,坚持以“人”为中心,探索创新,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追寻人的主体性建构之路。

二、强健“筋骨”开发“脑矿”,治理术的创造性转化:定县经验的当代解码

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开展的乡村建设实验,旨在解决治理农村农民的疾病、自私、贫困、愚昧等棘手问题,是中国乡村治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苗勇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治理智慧,并与当代乡村治理紧密关联对照。

“定县实验”中,“表证农家”创新举措。晏阳初挑选农户培训,再让其示范传授知识和技能,先进理念和方法得以辐射整个乡村地区。当代乡村,党员示范户带头践行新模式、新技术、新风尚,引领乡村发展。苗勇的描写,让读者看到制度的雏形,体会到中国乡村社会在组织化建设的基因传承。启示当代挖掘和利用传统组织资源。

卫生运动方面,“定县实验”创新采用话剧巡演传递卫生知识和健康理念。当代的 “三下乡”,疫情防控期间,的“村村响”大喇叭等,根据实际采用适合乡村的传播手段,实现有效治理。

苗勇文学化阐释“科学简化”原则的极具启示性。“定县实验”中,晏阳初将良种培育简化为通俗易懂的“三选法”,让农民轻松掌握运用。当今农业专家利用二维码追溯种植流程,也生动体现这一原则。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将专业话语转化为乡土逻辑,让农民理解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苗勇书写“定县实验”视角崭新,让我们能够从历史汲取智慧,实现治理术的创造性转化。深入剖析其组织化建设和“科学简化”原则,认识到中国乡村社会有着独特规律和模式。未来乡村振兴应借鉴历史经验,结合实情创新,走出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之路。

三、传统与现代紧密相融,文明冲突中的第三条道路:乡土中国的突围启示

全球化浪潮下,文明碰撞交融频繁,思潮相互激荡。苗勇的《晏阳初》为我们在文明冲突中指明方向,有力反驳西方中心论,揭示乡土中国的文明突围之路。

晏阳初开展定县实验时,西方思想大量涌入,很多人盲目崇拜西方模式,认为照搬西方的经验就能实现国家发展。晏阳初清醒地提出“中国病需要中国药”,否定盲目套用西方模式,强调了立足国情探索本土化乡村建设道路。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独特,乡村问题也有其特殊性,只有从本土文化、传统和社会资源找办法,才能实现乡村发展振兴。苗勇在书中巧妙地埋设了这条思想暗线,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条暗线,在如今乡村振兴战略中焕发光彩。当今中国乡村正积极探索出一条既不同于保守主义拘泥传统,又区别于殖民叙事追随西方的独特乡村振兴道路。“三权分置”创造性转化传统地权,既尊重农村土地制度和传统习俗,又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激活土地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非遗活化”则是对农耕文明的现代诠释。保护、传承非遗,为乡村经济注入动力,增强村民文化自信。这些举措都体现中国乡村立足本土,走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作品中,往返奔波于哥伦比亚大学与定县窑洞之间的晏阳初恰是文明对话隐喻。他接受西方教育,又深植中国乡土,将西方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开展乡村建设。当代治理者面对数字经济浪潮冲击宗族网络,现代法治与乡约民规发生碰撞时,也需要具备“双向解码”能力。运用现代科技推动乡村现代化,同时尊重乡村传统文化习俗,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乡村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1943年,在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会上,晏阳初和安因斯坦等被评为现代革命性十大伟人(苗勇 供图)

苗勇的《晏阳初》既记录晏阳初个人生平事迹,更是将乡村治理转化为一场永不停歇的文明实验。文本结尾,百岁晏阳初在纽约公寓眺望东方,目光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浙江“千万工程”所打造的生态农场,那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展现了中国乡村在绿色生态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到了贵州“村超”赛场的欢呼人浪,那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场景,彰显了中国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看到了四川南江小田村“乡村道德银行”的道德积分和商超物资,那精细的评比与承兑,验证了脱贫攻坚持续乡村振兴以“德者有得”使“富口袋”向“富脑袋”的伟大转化。这部荣获了中国传记文学学会最高荣誉“优秀作品奖”的鸿篇巨著以文学的力量,完成了对中国乡村治理基因谱系的追溯。它告诉我们,中国乡村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现代性也并非是霸道的铁律,而是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驯化和运用的工具。必须有机融合二者,才能找到适合中国乡村发展道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或许正是《晏阳初》带给我们最深刻的精神启示,当我们在书中看到晏阳初说“解除苦力之苦,开发苦力之力”时,耳边自然回响起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强音。它激励着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书写中国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1982年晏阳初在纽约寓所留影(苗勇 供图)

作者简介

刘华山,男,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人,四川师范大学学科与教学论(中文)研究生,中共党员。曾在四川省巴中中学执教高中语文,2001年始,先后担任《今日巴中》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巴中市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宣传科科长;巴中市政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巴中市政研会会长、巴中市委讲师团团长;巴中市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巴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系中宣部舆情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网信管理教育中心特聘师资。有多篇(部)课题报告、理论文章及诗文见诸媒体并获奖。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华山(四川巴中)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