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珂文


纳思霖·达斯坦近照


纳思霖·达斯坦《丝路上的女人》组画(部分)

在艺术世界里,总有一些美跨越时空,触动不同的灵魂。伊朗国家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纳思霖·达斯坦(Nasrin Dastan)就是一位被中国绘画深深吸引的人。

这位出生于伊朗德黑兰的画家、艺术史学者、汉学家,有着深邃的双眸与温暖的笑脸。她与中国的故事,恰似一段跨越文化、深入历史的艺术之旅。

于中国求学深造

纳思霖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1988年进入德黑兰美术学院学习。在这里,她选择与视觉艺术为伴,此后一直在美术相关专业深造,并开始创作绘画作品。2000年,纳思霖第一次来到中国,并感受到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如同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她。她当即决定要重返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探索东方艺术。

2003年,纳思霖如愿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跟随美术史学者罗世平学习和研究汉唐艺术史。在北京,她白天钻进图书馆、博物馆,研读艺术史典籍,观摩艺术大家真迹;晚上和同学朋友走街串巷,感受城市的温度。利用假期时间,纳思霖还游历了许多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实地写生,触摸民俗文化。2008年,纳思霖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2年,纳思霖又来到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纳思霖的中国求学之路,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书画长卷,体现了她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和对中国绘画的深厚感情。

致力于跨文化研究

纳思霖精通波斯文、中文和英语,她不仅用中文完成并出版《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这一研究著作,在伊朗出版《敦煌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上的艺术关系》《东方艺术中的人物:东方画论论文集》等著作,还致力于将中国艺术介绍给伊朗读者,翻译了《中国传统绘画:自然与人生的无声赞美诗》《中国民间艺术的多种形式与文化含义》等书籍与文章。尤其为人称道的是《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一书,该书不仅是纳思霖学术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中伊艺术交流研究的重要成果。

在这本书中,纳思霖深入探讨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伊朗细密画与中国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书中不仅有鲜为人知的史料,配有大量精美的各大艺术馆馆藏画作图片,还有作者独到的解读。

书中提到,伊朗细密画中常常能看到中国工笔花鸟画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体现在绘画技巧上,也体现在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上。例如,纳思霖在书中深入分析了波斯画家西亚赫·卡拉姆的作品特点,认为他的早期画作中充满了中国元素。卡拉姆在明朝时期来到中国,吸收中国绘画元素,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些作品不仅在波斯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全球艺术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这本书不仅体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科技交流通道的重要性,而且丰富了跨文化研究视角,展示了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融合,为现代学者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案例。

中国艺术的传播者

纳思霖不仅是一位艺术家和艺术史学者,也是中国艺术的传播者。学成归国后,纳思霖在德黑兰多所大学教授东方艺术史课程,将她在中国的所学所见传授给学生。她撰写、翻译的多部与中国艺术史相关书籍和文章,在伊朗、中国、日本、韩国等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纳思霖的画作,是她热爱中国文化的最好证明。她常常在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其作品既有传统波斯风格,又有中国韵味。纳思霖的水彩画肖像组画《丝路上的女人》,着重描绘身着色彩各异的民族服饰的女性脸庞,其中既有明艳动人的少女,也有满脸沟壑的老者。这些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传神的眼睛。而表现眼波流转,纳思霖采用了中国水墨画的点染笔法。

胸中有丘壑,妙笔自生花。对纳思霖来说,中国画的神韵早已深入内心。她的个人画展曾在多国举办,不仅展示了其艺术才华,也表现出中伊文化艺术的交融。作为伊朗艺术发展中心东方艺术负责人,纳思霖还策划了许多与中国艺术、历史相关的展览,将她热爱的中国文化与艺术介绍给更多人。

纳思霖的中伊艺术之旅,是对美的追求,也是对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热切渴望。这位伊朗艺术家,用画笔描绘了一个绮丽的艺术世界,用研究展现了古老文明的辉煌,让人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文化之光。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