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龙凤岩小景

44cm×66cm ║纸本水墨║2024年

尚莹辉身上总是存在“悖论”。

尚莹辉作为曾专攻重彩花鸟的天津大学艺术博士,浓墨重彩、五色斑斓是其本色当行,然而她近些年却醉心于不设色的水墨画创作,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她虽从未放弃重彩工笔,但水墨画在近年来愈发成为她的挚爱。

只有黑白两色的水墨画,看似与重彩绘画处于两个极端,却代表着尚莹辉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失的另一极。水墨甚至是她更为认同,更能获取自由的领域。能同时容纳看似处于两个极端的风格,恰恰是一个人艺术才能的绝佳体现。

尚莹辉可以轻松游走穿行于重彩与水墨之中,她从一个色彩丰盈得过剩的极点,摆荡到另一个完全不用色彩的空间。尚莹辉在两者之间寻觅到平衡的新天地,以此挥洒自己的汗水与才能。倘若我们对她的记忆仍停留在色彩明艳的绘画上,这印象自然很不完整,因此,尽力去探寻其背后的创作逻辑便变得尤为必要。

在一个图像媒介如此多元的时代,传统绘画已看似不合时宜。光怪陆离、争奇斗艳的视觉景观,早就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此时,尚莹辉却执意退回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创作之中。这断然不是追逐时尚的行为,而是源于本心的自主选择。

当画面纯化为笔墨与线条,将色彩彻底放逐,它考验艺术家,也考验读者。没有色彩的支撑,艺术家不得不仰赖日复一日勤学苦练获得的笔墨技巧以经营画面,亦需要更为全面的艺术修养来贯通创作,因为她的画面近乎“裸露”,绘画的问题和局限就不再有遮蔽,极易被暴露出来。

这需要艺术家敢于舍弃已有,去开拓未知之域,将自己的才能抛洒在一个更为陌生也更为艰难的领域。同时,刨去了鲜艳色彩的引诱,要求观众变成读者,他不得不透过笔墨、构图,去解读画外之意。艺术家拒绝在视觉上讨好观者,这给观者的欣赏增加了难度,极易流失一批观者。于是,这种双重考验让尚莹辉的水墨画成为不讨巧的创作。

从尚莹辉目前丰硕可观的水墨创作来看,可预示水墨将是她今后最为重要的创作方向。尚莹辉做出这种选择无疑属于勇气可嘉之举。

尚莹辉曾自述创作当反对惯性,因此她不满足于停留在固定的艺术风格之中,她期待挣脱一些以往的束缚,去发掘内心之渴念。水墨成了她另一种选择,因为水墨毕竟要求在没有过多修饰的情况下,去表达艺术家的感知和见识。尚莹辉“执拗”又坚韧,近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水墨创作之中。

尚莹辉同时身兼母亲、女儿、教师等角色,这些社会角色她做得十分称职,但无疑切分了她作为画家的大部分时间。有很多次见到她,她都告诉我自己刚从医院照顾父亲归来。她只能抓住一切时间的缝隙,一有时间即埋头于工作室画画。在匆忙琐碎之中,生活就如“兵荒马乱”,但她仍创作了大量水墨画,由此可见其富有韧劲的个性。

尚莹辉特别注重外出写生,外出写生固然是教学任务,但也使她短暂脱离琐碎的生活俗务,成为她难得地与自然,与艺术亲密相处的时光。她在写生中注重收集各类素材,以备日后之需。一次次在山水之间观察、感受,尚莹辉把风景的精彩瞬间用毛笔迅速勾勒下来。

在写生的过程中,她已经组织好了构图。剩下的是继续沉浸在自然风景之中,不断调整感受。当这些写生稿重新置于工作室之时,她新一轮的加工亦由此开始。在严格遵循写生感受的同时,尚莹辉对构图进行大胆的再创作,她并不执着于亦步亦趋地模仿外在的风景,更注重感受与直觉。她在创作中重新把握线条的力量,笔墨的节奏。

写生恰恰因此成就了尚莹辉的水墨创作,令她进行反思,不停留在传统山水画图式的惯性表达之中。作为一个敏感的画家,尚莹辉不会对传统山水画的危机一无所知。

学者、批评家汪民安曾说:“如今,自然全然破碎,山水完全浑浊。董其昌式的山水杳无踪迹。”不管这是否属于当代学人的过激之语,但他却实实在在地提示我们要换种眼光看待当下的自然与山水,进而审视今天的山水画创作路径。在一个技术全面宰制地球的世界图像时代和“人类世”(Anthropocene),以往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已恍若隔世。这也就意味着,曾经令人怀念的山水可居可游之自然状态,及其衍生的山水画亦难免岌岌可危。

尚莹辉多次在聊天和教学时谈及传统山水画属于农耕时代的表达。言外之意是,昔日伟大的山水画传统已经在当代失落,即便再伟大恐怕也属于怀旧的乌托邦,因此,她不会遵循传统的山水画图式“创作”。她依旧把目光望向自然风光,但她未必执念于自己的创作是所谓的山水画。

今天,随着技术宰制的全面胜利,中国传统山水画赖以为生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语境已被瓦解,山水无可避免地被重新颠倒为风景,昔日的和谐已被破坏,它注定是外在于我们之物。在此意义上,尚莹辉的水墨是对风景的写生,而不是对“山水”及其传统的赞颂。

显而易见,尚莹辉的水墨不再是传统山水图式的重复与延伸。相反,这些水墨画带上了浓厚的当代印记。这些印记不仅体现在构图上,还尤其体现在意识与观念上。无论是尚莹辉笔下的山川林木,还是园林桥梁,它们都闪耀着一个凝视者的目光。

在反复的凝视中,画面浮现出敏感、忧郁、欢快与生机盎然等情绪状态,这些情愫就隐藏在看似浓重的黑色之中。然而,线条相互交织,再经过晕染、皴擦,浓重的墨色里亦透出光明与诗意。

正如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所言:“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这些水墨作品表明,作为画者,尚莹辉也有一种态度:无论世事如何艰难,自然如何被蹂躏与榨取,她仍然要在剩余的风景里看到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文/黄积鑫,江西师大美术学院教师、中央美院艺术史博士)

作品欣赏



广昌龙凤岩·1

66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广昌写生·1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广昌写生·2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广昌写生·3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广昌写生·4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广昌写生·5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广昌写生·6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广昌写生·7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广昌写生·文峰书院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广昌写生·8

44cm×66cm ║纸本水墨║2024年



广昌写生·9

44cm×66cm ║纸本水墨║2024年



井冈山南湖

66cm×176cm ║纸本水墨║2023-2024年



井冈山下岗村

66cm×132cm ║纸本水墨║2023-2024年



苏州园林·1

36cm×72cm ║纸本水墨║2024年



苏州园林·2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苏州园林·3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苏州园林·4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西双版纳·1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西双版纳·2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西双版纳·3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西双版纳·4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西双版纳·5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西双版纳·6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西双版纳·14

66cm×88cm ║纸本水墨║2024年



西双版纳·8

44cm×66cm ║纸本水墨║2024年



西双版纳·9

44cm×66cm ║纸本水墨║2024年



西双版纳·10

44cm×66cm ║纸本水墨║2024年



西双版纳·11

44cm×66cm ║纸本水墨║2024年



西双版纳·12

44cm×66cm ║纸本水墨║2024年



雁荡山·1

66cm×88cm ║纸本水墨║2024年



雁荡山·2

44cm×66cm ║纸本水墨║2024年



雁荡山·3

44cm×66cm ║纸本水墨║2024年



于都写生·1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于都写生·2

44cm×132cm ║纸本水墨║2024年



于都竹高寨

66cm×88cm ║纸本水墨║2024年

(来源:七零后水墨)

画家简介



尚莹辉,1976年11月生,国内首位重彩花鸟画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画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江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西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美协理事,江西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博士生导师、客座教授。

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国家艺术基金欧洲巡展等多项国际级、国家级展览,被中国美协、北京国际双年展组委会、中央美术学院、江苏省美术馆、江西省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近二十篇学术论文发表于《美术》《装饰》《天津大学学报》《美术观察》等核心期刊。出版专著和画册多部,专著《新时期中国重彩艺术语言研究》被中国文联出版社作为优秀书籍参加2017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现从事美术教育、中国画创作和中国画理论研究工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