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扶小风


灰埠驿,是明清之际登州、莱州到青州之间一条重要的驿道。灰埠驿位于今天青岛市平度北的灰埠村。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汉代开始设置驿传,一直到明清结束。

灰埠因有七个土壤呈黄灰色的小埠而得名。数百年过往,灰埠驿古道消失殆尽,据说只有三埠李家村一段,依稀可见十米的土路驿道。道路两侧,仅留几间斑驳的青砖小房,似乎还能证明灰埠驿昔日的辉煌。


康熙《平度州志》记载,“灰埠驿在西北七十里,为登莱通衢。设驿丞一员,吏一名,马夫二十二名,每名银三十四两,车夫三十五名,每名银十两。”道光《平度州志》记载,“灰埠驿,走递马九匹,马夫六名。马上飞递公文马夫二名,抄马牌子一名。”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平度州同署迁至灰埠驿,司治附近乡社,类似现在地级市行政中心,设置在了灰埠驿。

明清之际,一些经过灰埠驿的文人政客,留下了关于灰埠驿为数不多的诗词。

明代万历年间“山左三大家”之一的公鼐,大抵要去莱州拜访自己的同科好友贾毓祥,过昌邑,晚宿灰埠驿,写下一首《晓发灰埠驿》。“万树寒凝萼,冰花欲吐芬。短辕迷驿路,官柳殢霜云。风劲微闻角,鸿归尽失群。三山行欲到,若水见朝曛。”深秋的灰埠驿,柳树带霜,飞鸟尽散,公鼐会友的路上,一片萧条的景象。

清代顺治年间山东学政施闰章,多次往来于青州至莱州的驿路上,也是唯一留下三首关于灰埠驿诗的诗人。《过灰埠驿》其一:“老树如车盖,苍苍覆驿亭。风霜枝尽折,苔藓干偏青。落日下归鸟,虚堂卧客星。移尊藉芳草,吾醉不能醒。”大致是在一个冬日,往来的旅客寥落,孤独的诗人唯有以酒解愁,独醉不醒。其二:“小驿茅亭晚更幽,解衣樽酒重淹留。馀花何意丛丛发,老树当风淅淅秋。入座客惊双鹊起,傍檐日落片云流。东来海气凉如此,野阔星稀迥自愁。”秋天,灰埠驿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幽静的驿站里,凉意浓浓,夜晚的星星稀少,让诗人不禁暗自忧愁。这两首诗歌分别被收录在康熙版《平度州志》和《愚山诗集》中。还有一首《灰埠驿》,单独收录在《愚山诗集》中。“闲庭细草客重过,古木娟娟带女萝。满地落花人不见,向来春色为谁多。”这一次施闰章经过灰埠驿,古木森森,满地落花,诗人心情明显好了许多。其实,透过施闰章的这些诗,我们依稀可看到灰埠驿当时的静谧与沧桑。

清代康熙年间淄川人袁藩,留下一首《过灰埠驿次施愚山先生韵》。“沙落随风转,秋蝉静夕亭。雨连村尽黑,山近海偏青。古木悲残照,秋光点鬓星。可能留一憩,归梦不为醒。”初秋,大风卷尘,大雨瓢泼,一派凄凉。袁藩留宿灰埠驿时,应该是想到了他的前辈施闰章,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其实,关于灰埠驿历史文献留存最多的,竟是朝鲜使者。


明代天启四年之后,朝鲜使者从海路抵燕京,灰埠驿作为青州、莱州、登州之间的官道,自然而然被这些外国人记录在历史文献中。

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金尚宪被任命为圣节兼谢恩陈奏使,前往中国朝拜。《朝天录》中记载了他过灰埠驿的诗《灰埠驿次去非韵》。“旅店鸡栖生暝烟,烟消月出店门前。门前夜久行人绝,月落鸡鸣犹未眠。”此时的灰埠驿正值傍晚,烟霭升起,月亮上了树梢,驿站门前,行人绝迹。诗人此刻处在异国他乡偏居一隅的小驿站里,思念家乡,于是一夜未眠。

此外,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朝鲜使者李民宬在《癸亥朝天录》将朝拜路上的见闻记录得十分详尽。

李民宬一行至黄县和掖县之间,看到这样一派景象。“绵亘回拥,气势雄远,村落铺店,相望于三四十里之间。禾谷披野,虽欠秔稻,而黍粟秫发穗向熟。荏菽木棉处处盈畴,一望无际。盖其土田沃饶而然也。”他们一行晚上渡过沙河,过平度北界,抵灰埠驿,晚上住在张姓的旅馆里。

而明天启三年(1623年),朝鲜使臣赵濈却没有那么幸运了。赵濈在《燕行录》中记载了经灰埠驿渡胶莱河的详细过程。

“早发过平度州西界,过昌邑县东界,路逢暴雨,入官铺歇。北风卷地,尘雾涨天,海上若逢此风,未知何以得生道也。雨歇过新河,有桥有舟,轿夫等舍舟而桥,桥甚危狭,堇已过去,若至颠坠,事将不测。悚身悚身,恨不步涉也。”暴雨过后,朝鲜使者赵濈来到元明时期的漕运水道——胶莱运河。此时的胶莱河有渡口,有危桥。危桥应该是明代嘉靖时期王献修筑胶莱运河时,在新河闸处修筑的桥梁,不过近一百年时光,这座桥已经“甚危狭”,朝鲜使者通过的时候,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令他们发出“悚身”之感叹,恨不得涉水而过。

朝鲜使臣郑斗源在《朝天记地图》绘制的《灰埠驿图》,应该是明代唯一一个描绘此驿站的古文献资料。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郑斗源任陈慰使经海路二次出使明朝,沿途记录了所见所闻。《灰埠驿图》附文记载,“灰埠驿属平度州,自灰埠西至昌邑县八十里程也,行三十里有新河,一统志胶水北入新河,经昌邑县界入海……”仅仅七年之后,赵濈记录的新河危桥已不复存在。郑斗源经过时,只能“以舟楫济人”了。

《灰埠驿图》则采用线描,农舍房屋仅有屋脊、屋山,屋身和屋基全部省略,村舍错落有致,虚中有实。两座横跨于驿路的“欛门”,美观庄重。两柱直立,上有柱头,下置基座。一幅驿路遥遥、草木葱郁、村舍连绵的景象。《灰埠驿图》与施闰章《过灰埠驿》一诗中的意境,别无二致。

时过境迁,远去的灰埠驿,如今仅留下一个让人无法忘却的名字,以及古人留存的些许文献诗词。刚刚建成的潍烟高速铁路上的“灰埠驿站”,似乎见证着这里曾经发生的历史瞬间。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青岛市文联签约作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