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年,67岁的索额图被活活饿死在宗人府。康熙尤不解恨,又下令抄了他家,杀光了他所有的儿子,5年后,康熙依然愤愤不平,又将一顶“千古第一罪人”的帽子,扣在了索额图头上。
明明索额图一直跟在康熙帝身边,在康熙还小时帮助他扳倒权臣鳌拜,为何下场这么惨呢?
有人说伴君如伴虎,稍微有点事情惹皇帝不开心,臣子的下场就会这么惨,古今陪伴在皇帝身边的权臣就很少有善终的。
但也有人说,索额图之所以落得这样的下场,纯粹是自己作死,结党营私,恃才傲物,不把康熙放在眼里。
索额图到底做了什么?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或许从他人生中的几个大事件能看出来。
索额图是赫舍里·索尼的第三子,索尼作为清朝的开国功臣,享受着各种优待,在康熙帝继位时,还是辅政大臣之首。
借着索尼的布局,索额图成为康熙身边的侍卫,帮助康熙成长,给康熙献计扳倒权臣鳌拜。
当时鳌拜在朝中的势力深厚,索额图就建议康熙找来一些贵族子弟练习摔跤,并且多次邀请鳌拜进宫来观看。
刚开始鳌拜还很警惕,但每次来看都发现这些小孩子都是在过家家,于是心中的戒备也就逐渐打消了。
可是在一次观看,那些小孩子突然突袭鳌拜,直接将其五花大绑起来,眼见得逞的康熙气冲冲地列出鳌拜三十多条罪状,再将其囚禁起来。
顺藤摸瓜找出了鳌拜的党羽,革职的革职,流放的流放。鳌拜倒了,阻碍康熙掌权的最大障碍除掉了,康熙才实现真正意义的亲政,索额图功不可没。
此时康熙对索额图是完全信任的,一来是他确实对自己有用,二来他是皇后赫舍里的亲叔叔,亲上加亲。
可是额索尔的政治敏感度并没有得到索尼的真传,在很多事情上逐渐让康熙很不满意。
比如在平定三藩时与康熙持相反意见,吴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孔有德去世后藩位直接被撤,开始害怕,于是假意上书请求康熙撤藩,试探康熙的意思。
康熙确实想直接将三个藩王直接撤掉,但索额图等大臣都觉得三个藩王根本不是真诚地想撤藩,如果真的一同撤藩势必会引起祸乱,应该要各个击破,才能保证不会大范围的动乱。
从后来人的角度看,索额图等大臣的观点是对的,但封建社会皇帝就是掌握着所有的话语权,听到反对意见康熙直接狠狠斥责了他们,并且心中埋下对索额图的成见。
另一边大臣纳兰明珠倒是能事事说到自己心里去,因此康熙更加器重明珠,索额图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开始和明珠明争暗斗起来。
他们争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权势,也在押宝最后哪位皇子能继承大统,争的是自己的未来。
太子胤礽是赫舍里皇后难产生下来的,一出生就被封为太子,作为叔外祖父的索额图自然要支持亲外孙,而且胤礽是太子,胜算也更大。
可是明珠却不这么认为,胤礽虽然是太子,但性情不适合当皇帝,在康熙心中的分量逐年下降,他更看好皇长子胤褆。
两人因此联合其他人搞起了党争,被左都御史魏象枢告发给康熙,被康熙当众批评后,他还不知悔改,甚至还以称病辞职为由威胁康熙。
没承想,康熙将计就计,将他改任为内大臣、议政大臣,之后又以索额图教育不严的理由将各种职位夺走,只担任左领一个职位。
虽然被各种降职,但索额图并没有放弃自己,积极完成《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还跟着康熙出征准噶尔。
这种过命的交情,在康熙眼里却剩下忌惮,1702年,康熙“南巡”时胤礽生病,康熙特意派索额图去照顾。
照顾了一个月,胤礽痊愈后性情更加乖张,动不动就是杀人,让康熙感到厌恶,更让他感觉两人正密谋着什么大事,极有可能是谋反的大事。
于是在1703年,康熙下令将索额图抓起来,关在宗人府里。
索额图不相信康熙能对自己狠心,于是以绝食相威胁,没想到直到他饿死,康熙都没有改变想法。
听到索额图宁愿饿死也不愿意低头的消息,康熙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怒不可遏地下令抄了索额图的家,并且所有儿子全部杀死。
5年后,康熙还是没有释怀,又给索额图安了一个“千古第一罪人”的帽子。
纵观索额图的一生,出生于勋贵世家自己也有才能,但容易骄傲,眼界不高,造成了他下场的凄惨。
参考信息: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九·列传五十六·索额图传.清: